鑿壁偷光文言文短句彙總50句
原文
衡乃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書映③光而讀之。邑人大④姓文不識⑤,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⑥作而不求償。主人怪⑦問衡,衡曰:“願⑧得⑨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⑩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反。
(選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
[文言知識]
說“窮”。“窮”是個多義詞。一、指“困窘”。如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意為處境艱難時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盡”、“極”。上文“窮矣”,意為沒什麼可說了。成語有“無窮無盡”,其中“窮”與“盡”為同義。三、指“貧困”。四、指“尋求到盡頭”。《桃花源記》:“欲窮其林。”其中的“窮”即為尋求到盡頭。
註釋
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牆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戶人家;有錢的人。
⑤文不識:邑人的名字。
⑥傭:僱傭。
⑦怪:以……為怪;認為……是奇怪的。
⑧願:希望。
⑨得:得到。
⑩資給:資助、供給。
遂:終於。
大學:大學問家。
償:報酬。
與:幫助。
翻譯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誦讀一遍你家的書的.機會。”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最終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匡鼎來了,沒有人敢講《詩經》。匡鼎來講授《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鎮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著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什麼也講不出來了。”就不顧匡衡而去。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3),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衡曰:“原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4)給以書,遂成大學(5)。
[註釋]
(1)[逮]及。(2)[穿壁]在牆上找洞。(3)[文不識]姓文名不識。(4)[資]借。(5)[大學]大學問家。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而()大姓()償()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A.鄰舍有燭而不逮。B.匡衡勤學而無燭。
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D.學而時習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A.以書映光而讀之。B.資給以書。
C.非學無以致疑。D.以此戒之。
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上打洞)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文不識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參考答案
1.但是大戶人家報酬對……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譯為“並且,而且”;其他三項錶轉折,譯為“但是,可是”)
3.C(“來”,其他三項可譯為“用”、“拿”)
4.匡衡就(在牆上打洞)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
5.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韋編三絕。
文言文鑿壁偷光的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匡衡⑴,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識⑹,家富多書,衡乃與⑺其傭作⑻而不求償⑼。主人怪⑽,問衡,衡曰:“願⒁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嘆,資⒂給以書,遂⑿成大學⒀。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註釋
(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 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 與:幫助。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奇怪的`。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給:資助,供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隔壁燭光透不過來,匡衡就在牆壁鑿了一個洞引進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但是不識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辛勤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借給他書。最終匡衡成了有學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