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悼念短句錦集96句
納蘭容若,一個擁有清朝第一詞人名稱的才子,一個出生於相國納蘭府的八旗公子,一個御前一品帶刀侍衛。他擁有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但是他卻說自己是世界上的第一傷心人。下面是納蘭容若傷感愛情詩詞,歡迎參考閱讀!
《浣溪沙·訊息誰傳到拒霜》
訊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淒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為悼念亡妻盧氏所做。詞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尋常的往事不能再現,亡妻不可復生,心靈之創痛也永無平復之日。其中有懷戀,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悵,蘊藏了複雜的感情。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菩薩蠻·晶簾一片傷心白》
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
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
據考證,本詞應是作於康熙十六年秋,盧氏新亡不久。小令所取,是生活中“添衣”小事。自從妻子逝去之後,再沒有人為容若添置寒服,對他噓寒問暖。家裡雖有僕役無數,然而所制的衣服卻沒有親人間的溫柔牽掛。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之舊曆二月、九月,納蘭曾兩次隨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臺山,這首《憶江南》大約作於九月的行途中。這首詞是為亡妻而作,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詩人宿於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卻非禪宗佛事,亦非對人生的某種領悟,而是更勾起對亡妻的刻骨懷念。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於愛情的真純誠摯。
《採桑子·撥燈書盡紅箋也》
撥燈書盡紅箋也,依舊無聊。玉漏迢迢,夢裡寒花隔玉簫。
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
這首詞是寫給誰的,難以確知。從詞意看,像是對某一戀人而發。上片說燈下修書,即使寫遍了信紙也難盡意,惆悵無聊之極。而此際偏又漏聲迢迢相伴,不但新增愁緒,而且令人如醉如痴,彷彿見到了她的蹤影。下片折轉,又回到現實中來,寫室外秋雨敲竹,點點聲聲,更增添了悽苦的氛圍。結處將其渴盼相逢的心願徑吐,雖用典,但疏淡中見密麗,自然渾成。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表妹從小和容若兩小無猜,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還及得表妹曾暗示容若的那句:"清風朗月,輒思玄度。"只可惜年幼的容若當時並未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後來表妹因選秀而入深宮,二人從此成陌路,天涯兩端。因國喪,皇宮要大辦道場,容若利用此次機會得以和表妹相見。咫尺間隔,卻只有"相逢不語",而這一相逢,更無情地成為他們的最後一見。
《浪淘沙》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
密意未曾休,密願難酬。珠簾四卷月當樓。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上片透過環境描寫來烘托無奈的心境,下片寫他對離人的眷戀。不由追憶往事,回味歡聚的快樂,如夢如真,叫人惆悵。
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此後不久,陸游就溘然長逝了。
關於陸游與唐婉這段悲痛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圍繞著沈園的這些傳唱千古的詩詞,近人陳衍遊沈園之後留下了一句評語:“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
9、第九首——南宋·吳文英《鶯啼序·春晚感懷》之: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鶯啼序·春晚感懷——吳文英·南宋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遊蕩隨風,化為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繫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溼、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漸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
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
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吳文英(1200年~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鄞縣(今浙江寧坡)人。《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
這是吳文英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詞,儘管後世學者對其創作背景及主旨多有爭議,但詞中所彰顯的懷悼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首詞在《宋六十名家詞》中又題作‘春晚感懷’、‘感懷’,實際就是懷舊與悼亡之意。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鶯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諸作中篇幅最長、最完整、最能反映與亡妾愛情關係的一篇力作。它不僅形象地反映出與亡妾邂逅相遇及生離死別,而且字裡行間還透露出這一愛情悲劇是由於某種社會原因釀成的。它感情真摯,筆觸細膩,寄慨遙深,非尋常悼亡詩詞之可比。
《鶯啼序》是詞中最長的詞調,全文二百四十字。這一長調始見於《夢窗詞》集及趙聞禮《陽春白雪》所載徐寶之詞。可見《鶯啼序》實為夢窗之首創。
10、第十首——清·納蘭性德《沁園春》之: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
沁園春——納蘭性德·清
序: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名性德,字容若(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其嘗有悼亡之吟,傳唱極廣。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後世對其評價頗高,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中元節
這首《沁園春》是納蘭性德眾多悼亡詩詞作品中最哀婉痛徹的一首,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悽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關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減夫婿”。可惜她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年僅三十一歲。
在納蘭性德眾多悼亡詩歌中,除這首《沁園春》外,另一首《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同樣可堪稱千古傳唱的絕筆之作,其人其性,足見一斑。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都薄命,到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納蘭性德《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①
清 納蘭性德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②,昔昔都成玦③。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奈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註解①: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悼念亡妻馬氏所作。②昔:同“夕”。③玦:有缺口的玉璧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前三句的意思是最可憐月亮一年到頭東西流轉,辛苦不息卻是好景無多,一夕才圓,夕夕都缺,以此烘托了詞人因妻子逝世而生的情懷。
B.古人詩詞中缺月別有深意。本詞寫缺月似“玦”,其意境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近似,只是前者是死別,後者是生離。
D.最後一句運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表明與妻子生已不能相聚,希望夢中自己能化為蝴蝶,與妻子永遠相依,重溫當年美好時光。
(2)請從寫法和感情的角度賞析“無奈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5分)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閱讀答案
(1)答案:D 不是運用莊周夢蝶的典故。這句是說詞人在墳前悲歌當哭,唱罷了輓歌,悲哀還不得解脫,只有明春到此來認一認,花叢中可有一雙棲香的蝴蝶,透過對曾經與妻子度過的美好時光(撲蝶)的回憶、追想,表達了對妻子的真摯的思念之情。另,把“春叢認取雙棲蝶”理解為“詞人希望和死去的愛人一起變作一雙蝴蝶,永遠地相依在一起,到來年,春光如海萬花叢中有對雙棲蝶”也對。
(2)答:詞人一開始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1分),想不到與妻子竟這樣輕易地訣別了,滿懷無奈與悲傷(1分);接著運用對比手法(1分),愛人已逝,燕子依然;燕子“軟踏”在簾鉤上,呢喃,絮語,它們在說著什麼?是說當年這室中曾有那一雙歡快的人兒吧?怎麼今天變成了形單影隻的一個人呢?(1分)這樣更寫出了詞人的孤寂、淒涼之情。(1分)(理解為燕子雙雙呢喃,親親熱熱,反襯詞人孤獨、悽苦的處境,亦可。)
(第一句答出“直抒胸懷”“直接發出感慨”1分,解釋“無奈塵緣容易絕”1分;第二、三句指出“對比”或“反襯”1分,解釋燕子“軟踏簾鉤說”1分,寫出詞人感情1分。學生答借景抒情,酌情給分。)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賞析
生平
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飲水詞》《淥水亭雜識》等,收入《通志堂集》。
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喇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臺吉,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慼慼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國子監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與妻子盧氏結婚,康熙十六年盧氏因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撥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無法超越。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晚清詞人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