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歌詞短句高階精選50條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風吹過落下來

夕陽彩霞叢徘徊

 西江月歌詞短句高階精選50條

哼一聲山谷蕩

耳畔是誰在等待

裁掉了搖曳枝條的垂柳

湖水不安的褶皺

無言以對更加沉默的秋

好似你的雙眸

一本請奏歸鄉三杯清酒

春耕好時節 醉步田中游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 塵世 功名

逐流 江水茫茫

西江月馳 舟遠眺 望

哪得紅顏知己

天涯何處述衷腸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 塵世 功名

逐流 江水茫茫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紅顏知己

天涯何處訴衷腸

何處傳來 箏聲不休

喚一起粼粼細浪

誰佇立在 船頭之上

迎看著 黃昏斜陽

艄公你慢慢講

皇帝老兒又不在身旁

一葉扁舟遊西江

裁掉了搖曳枝條的垂柳

湖水不安的褶皺

無言以對更加沉默的秋

好似你的雙眸

一本請奏歸鄉三杯清酒

春耕好時節 醉步田中游

西江月馳 舟遠眺 望

哪得 塵世 功名

逐流 江水茫茫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紅顏知己

天涯何處訴衷腸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 塵世 功名

逐流 江水茫茫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哪得紅顏知己

天涯何處訴衷腸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天涯何處述衷腸

西江月 馳舟遠眺 望

西江月 何處述衷腸

《西江月》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為大家分享了《西江月》原文,一起來欣賞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先後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曾採取過各種強兵富國措施。他一生堅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擊,因此,曾長期閒居江西農村,熟悉了鄉村生活。他的詞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蘇辛”。作品有《稼軒長短句》。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作品在構思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闕分別抓住特點描寫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

上闕:重點寫晴朗的夜晚。詞人抓住“明月”、“清風”、“稻花”、“蛙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清朗、幽靜、豐收在望的夜晚。詞人從視覺上以“驚鵲”“別枝”突出月光之明亮;從聽覺上以“半夜鳴蟬”反襯夜半清風之煦暖,以“說豐年”渲染“蛙聲”之渾厚雄壯熱鬧;從嗅覺上以“稻花”飄來的芳香給人豐收的想象。簡短四句話,寥寥幾種事物的勾畫,一個清朗、幽靜、溫馨、恬淡、悅耳、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凡是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似乎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這一動人場景。

下闕:這裡與上闕不同,上闕寫的是大環境,大背景,而這裡詞人筆鋒一轉,由遠及近地敘寫眼前的驚喜,“七八個”說明月光明亮,可見的只有幾顆大而亮的星星在閃爍,可見夜之明朗。“兩三點”說明雨點稀疏,一走而過而已,可見是隨風而來的陣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於是想起原來這裡曾經有一個茅舍小店,此時卻看它不見,正在這“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路轉溪頭忽見”,拐過一道彎路,走上小溪橋頭,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現在詞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喧鬧,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抒寫了夏夜的村野風光的幽美。全詞筆調靈活生動,親切輕快,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古典詞作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少有的佳作。

西江月·遣興

宋代:辛棄疾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譯文

喝醉了酒後恣意歡笑,我哪裡有那閒工夫發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書上的話,的的確確是沒有半點可信的!

昨兒晚上我在松邊喝醉了,醉眼迷濛,把松樹看成了人,就問他:“我醉得怎麼樣啊?”

恍惚中看見松樹活動起來,疑是要來扶我,於是我用手不耐煩的推推松樹說:“走開走開!”。

賞析: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寫悠閒的心情。但骨子裡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濛,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惟妙惟肖的醉態,也寫出了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裡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詞彙、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詞彙,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詞彙。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複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於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於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延伸閱讀:辛棄疾《西江月》改寫作文

那是盛夏一個炎熱的夜晚,天空中沒有一絲風,連最喜歡熱鬧的蟬也停止了鳴叫。我在家中悶得慌,想到外面散散心,於是,便踱上了鄉村的小路。。天並不很黑,腳下的路隱約可見。走著,走著,四周忽然明亮起來。哦,原來是一輪圓月從遠山背後升起來了。月光給路邊的景物披上了一層銀裝。樹上的喜鵲被懸在枝頭的明月驚起,撲扇著翅膀向遠處飛去……走了一段光景,夜漸漸深了。

這時,空中吹來了一陣清涼的風,把天地間的炎熱吹得煙消雲散。蟬兒也被清風吹醒了,扯著嗓子高歌起來,似乎在唱:“涼爽—知了!舒服—知了!”路邊田裡稻浪起伏,清風送來一陣陣醉人的稻花香。青蛙也按捺不住激動起來了,“呱呱呱”的叫聲在稻田中此呼彼應,爭著讓清風傳遞豐年的喜訊……我走著,聽著;聽著,走著,愜意極了。忽然,天色又變陰暗了。我抬頭一看,嗬,老天可真奇怪,說變臉就變臉,不知什麼時候,天空己烏雲堆積,月亮沒了蹤影,僅有七八顆星在雲縫裡閃閃爍爍,大約不要多久也將被烏雲吞沒。咦,有水滴落在我臉上。我剛將它們抹去,緊接著又有幾顆豆大的雨點打在我臉上。

“陣雨來了,快找個地方避一下!’’我尋思著,這裡有什麼地方可以避雨?突然記起附近有一家曾經住過的小客棧。可這時怎麼看不見了呢?我加快腳步尋找那家客棧,但找不著。就在我循著小路轉過溪頭時,嘿!那家社林邊的小客棧驀然出現在眼前。我心裡一陣喜悅,朝著它大步奔去……

西江月 遣興

辛棄疾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冑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西江月·遣興》

少年時的我,也曾十分的喜歡辛棄疾,尤其喜歡這首詞。當時覺得他就是瀟灑:“醉裡”都能“貪”歡笑,連“愁”都沒“功夫”!誰還能有他瀟灑呀?

而今已過不惑的我,卻能讀出他的無奈,甚至從他的字裡行間覺出他的壓力以及他減壓的誤區來——瞧我,似乎也有點職業病了!開開自己的玩笑,何妨!

因酒而醉,本身就是無奈;醉裡貪笑,醒時如何呢?難!醒時能笑,也用不著去貪了。沒有功夫去發愁,如果不是醉裡,那當然不錯了!可惜只是借酒消愁,因醉而“無”愁!更難受的是,身醉而心明,那份無處宣洩的愁就變成牢騷了:覺得連古人都一無是處,今人呢?哪敢說呀!壓力依然未解。

昨夜松邊醉倒,可憐!不是倒在自己的床邊,而是荒郊野嶺的松邊,無人可說的夜裡只好問鬆了!更可憐的是,豪放的老辛兄弟竟然也如此自作多情:以為無情的松樹會用情來攙扶!還好,發現不是,終於連推帶氣將不值得依靠的松擱置一邊去了——算是還有點救。

給老辛兄弟的處方:來俺壓力管理中心吧!看在你滿腔報國之心的份上,還有你的才氣,俺就免了你的掛號費了。

賞析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寫悠閒的心情。但骨子裡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濛,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維妙維肖的醉態,也寫出了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裡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辭彙、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辭彙,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辭彙。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複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於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於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