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文案短句勵志摘錄100句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1

“初二日,夜雨仍達旦。主人言:‘今日漲愈甚,舟益難渡。明日為街子,貴州為‘場’,雲南為‘街子’,廣西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餘亦同行也。’餘不得已,復從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腸為潤。是日當午,雨稍止。忽聞西嶺喊聲,寨中長幼俱遙應而弛。詢之,則豺狼來負羊也,幸救者,傷而未死。夫日中而兇魯當道,餘夜行叢簿中,而僥而無恐,能忘高天厚地之靈佑哉!”以上摘自《徐霞客遊記》中的《滇遊日記三》 。

 徐霞客遊記文案短句勵志摘錄100句

文中,徐霞客記述著這樣一個場景:西嶺的豺狼來拖羊,村民發出呼喊聲。於是寨子裡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來以響應遠方的呼喊聲,並趕過去幫忙。這個故事講述的雖是一件小事,但卻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由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當地村民的純樸和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弘揚的。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裡連白天都有野獸出沒,而徐霞客有時還要在夜裡行走,這多麼危險!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氣。不僅如此,有時,他也會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這往往會使他全身溼透,甚至生病。因為天氣,他有時不得已推遲他的旅程。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的熱情。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抵崖下,則穹然巨洞,其門北向,其內陷空而下,甚宏。其人入汲於石隙間,隨處而是,皆自洞頂淙淙散空下墜,土人少鑿坯承之。水從洞左懸頂下者最盛,下有石臺承之,臺之側,鑿以貯汲者。洞從右下者最深,內可容數百人,而光陰不閟,然俱無旁隙別竅,若堵牆而成者也。”摘自《黔遊日記二》 。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2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話與我看見徐霞客雕像時的思緒形成某種諳合。江邊的雕像刻畫了一個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著飄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尋找他兩眼的聚焦點,目光竟穿越到了另一個新的空間:“風翳淨盡,澄碧入流。”

翻開《徐霞客遊記》,為了尋覓那青衫博帶下的仙風道骨。60多萬字的遊記,記錄了他從眉宇清雋的少年到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所見所思。

步步都是險境,步步都是犯難,千山萬水行來,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溫泉的獵奇:從動物,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業,手工業,物種的記錄。他的足跡遍佈奇山險壑,他無懼窮山惡水,因為他是大自然的朝聖者,他懂得朝聖路上必經磨難,所以他的腳步是那麼氣定神閒。

熱愛地理的信念使他到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霽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幾次遇到生命危險。當他俯觀山河壯麗,仰嘆星河遼闊,在殘垣老樹之下點起油燈,燃起篝火,記錄星宿位移,在我心中他對理的信念幻化為對美的信念。

當他用毛筆記下“程愈迫,則流愈急。”中國的探索腳步踏入一片新的天地。遊記所儲存的關於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廣泛,深入的考察記述,比起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來,徐霞客遠遠走在了前面,他是歷史的創造者。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他彷彿有騰雲駕霧般的本領雲遊四海?

徐霞客出生書香門第,年幼受父親影響喜歡讀歷史,地理之類的書籍。立志要遍遊名山大川。在父母的鼓勵下,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

從小種在徐霞客心中的幼芽漸漸成長,他感到心裡有什麼要崩裂要揮揚的東西正在奪門欲出,於是他出發了。出門時定是“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吧。

當他攀上衝天的山巒,周圍雲霧縈繞,是不是有吐納天地的萬丈豪情?穿著一襲青衣,衣袂在風中舞動,這時遠處山頭的一片雲瀰漫飄散過來,把他包裹在內,一同迴歸山嵐,他是否更強烈的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與自然融合,決定一生與其共舞?

正是這份痴愛,讓兼具童稚般不泯滅的好奇和聖人般老道練達的思維。我彷彿看見,他一手拿著枯樹葉製成火炬,一手撫摸著崎嶇的巖壁,走進巖洞。耳邊叮咚的滴水聲,潺潺的流水聲,組成一支小夜曲。他久久地蹲著,把手放入溪流中,感受那清涼的仙露愛撫的從自己的手指間穿過,他仔細觀察溪底溪岸,經長時間沖刷已溫潤如玉,乳白色中鑲嵌著古老的黃褐,他有敲下一塊帶走的衝動,最終還是作罷。火炬的光芒漸漸微弱,他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果真迸發出燦爛耀眼的光輝來。

他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好一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臨死前手裡還緊緊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崇尚科學,尊重自然,他用一生實踐了這八個字。

“把理想都放到生活方式中燃燒吧!”

徐霞客啊,我彷彿聽見你說。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3

徐霞客是明朝人,徐霞客喜歡讀地理和遊記,所以,他很想出去考察探險。徐霞客的母親非常支援他。徐霞客20歲開始遊太湖,在外旅遊了30年。走遍了16個省和自治區,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

其實徐霞客並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進行地理探險考察,他在地理學上最大成就,就是對巖洞,溶洞地貌的考察。

現在人們進巖洞很方便,可是徐霞客進了250個溶洞,歷盡了千辛萬苦。有時他會踩到蛇,差點就被蛇咬。有時迷了路,會找不到出口。

徐霞客走了500多條河,記錄了許多資料,特別是關於長江的起源。徐霞客還知道很多植物的知識,他記下了150多種植物。

徐霞客探險了30多年,終於累倒了。去世時,他的床頭放著植物標本和寫了30年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使我認識到徐霞客是一個做事執著、信念堅定的人,我也要向他學習。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4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這本《徐霞客遊記》,你會看見一位身著布衣、頭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幾百年前的祖國山河之上,歷經艱難險阻、越過巍峨大山、渡過江川大澤,眼神堅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徐霞客遊記》是一本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遊歷山水途中所記下的一篇篇日記整理而成。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徐霞客所遊歷的各處景物環境,範圍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書中記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蹟,同時也講述了各地風景名勝和人情風物,一篇一篇的遊記像是開啟了穿梭之門,帶人去各地體驗遊耍一番。為了使書更易理解,後人還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詞的註釋解說,更有與書中風景名勝相對應的插圖,使讀者身臨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書中內容。

《徐霞客遊記》創作時間在明朝後期,此時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經漸漸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與之前士人鑽研儒學典籍所不同的`是,格物致知、重視實踐的風氣開始興起,徐霞客同樣走在時代前面,摒棄功名利祿,衝破科舉制度的羅網,畢生穿梭于山水之間,潛心研究中國地理科學,開拓了中國古代地理史上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的人生遊歷分為三個階段:28歲之前是他的準備階段,他將精力放在遊歷山水之上,對地理文化有所研究卻並未留下游記;第二個階段是從28歲到48歲,二十年日日月月跋山涉水,遊覽了諸多名山,但只留下了一篇遊記;而他著作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遊歷的第三階段完成的,大概是飽覽勝景之後的悵然留戀,讓他想要用一種方式將山水黛色留下,於是在身患重病的殘年裡仍堅持記錄,才給後人留下來這樣彌足珍貴的寶物。而這個寶物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自身的知識內涵豐富,更是因為徐霞客在它背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用無數艱辛經歷才釀出此作。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孤身一人闖蕩遊歷,大多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往往揹著沉重的包袱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數不清走了多少險路,而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神農翻山越嶺嘗百草是神話,可徐霞客的一步一步都有著真實的印記,他勇敢而又執著,嚐盡了旅途的塵土,最後因為患上足疾而不得不放棄。

在地理專業方面,《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遊歷考查之時,還詳細研究了關於石灰岩地貌的問題,他也成為世界上對石灰岩研究的先驅。徐霞客還敢於挑戰權威,糾正了文獻記載中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巖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所謂實踐出真知,徐霞客在他的辛苦跋涉旅行中細細鑽研科學,書中也記錄了不少生態品種,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在耕作種植方面作出了貢獻。

雖說《徐霞客遊記》為一本地理著作,但也是一本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作品,在文學形式方面具有開創性,有著許多獨到之處。徐霞客在寫景記事之中採用日記自我陳述的方式,讓人覺得真實可感。另外,他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與前人相比更為細緻入微。徐霞客從小飽讀詩書,詞句的運用功底在此書中可見一斑,書中詞彙豐富,不少新奇的比喻和描述讓人眼前一亮。更可貴的是,他的遊記就好比詩一般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往往在描述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流露出來給人啟發。種種寫作手段都讓這本書體現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於現世也具有借鑑意義。

這本書在地理文學方面皆有所建樹,但這些不僅僅是專業研究的需要,在現代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它在人生啟迪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尤其對於當代大學生有著啟發教育意義。當所有人都在汲汲於功名之時,徐生卻越過千千山,萬萬水,安心沉浸於他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本出生於富庶之家,卻能摒棄身外之物,僅著青衫布衣,草鞋箬笠,去追尋他的詩與遠方。或許很多人都期待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想著周遊世界闖蕩一場,可是誰都不足百年前這位書生勇敢堅定,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那個時代,僅憑著一雙腳就去探索世界;誰也沒有他執著堅持,三十餘年,若沒有那份一腔孤勇的熱愛,骨子裡的偏執堅守,怎麼能孤身一人熬過漫漫艱難和孤獨呢?我讀著徐霞客筆下的文字,除了驚歎於綺麗山河的壯闊浩然之外,更感動於他閃耀著的精神光輝。只有仔細品讀這本書,你才能完全明白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含義,才能更深理解何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5

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萬卷樓”來收藏書,這給了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可是徐霞客認為一個人要想寫出好文章,達到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萬卷書以外,還必須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這樣,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開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過三十多次盜賊,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半途而廢。他曾經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黃山的峰頂,就連山上的和尚們也感到萬分驚訝!他也曾透過實地考察得出了萬里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丟失了,現存的這部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也沒能影響《徐霞客遊記》成為“古今遊記之最”!

1、天塌下來你頂著,我墊著。

2、天青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3、相擁至耋耄,恩愛相不負。

4、誰會記得誰,誰會忘記誰。

5、好想去見你,然後擁抱你。

6、與書香為伴,與智慧同行。

7、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8、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9、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10、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11、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

12、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

13、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14、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15、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16、放蕩我本性,人帥天註定。

17、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8、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19、結交非賢者,難免生愛憎。

20、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

21、你看不到,我小心的想念。

22、當時的熱情,燙傷了自己。

23、無人陪我醉,無人與我歸。

24、黃瓜在於拍,人生在於嗨。

25、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26、有了你,黑暗不再是黑暗。

27、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28、你不會回來,我不會再愛。

29、良友在身旁,地獄變天堂。

30、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31、知道麼。有一種愛叫離開。

32、你說得真對,說永遠多累。

33、勇士的心胸,能容下大海。

3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35、暗自傷心,不如立即行動。

36、多一分誠信,多一份信賴。

37、失敗得教訓,成功獲經驗。

38、懂得了好多,放下了很多。

39、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40、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41、你若強大,困難就是小事。

42、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

43、我不相信幸福,我相信你。

4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5、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46、花開並di蓮,生生世世好。

47、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48、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49、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50、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

丁丑九月二十二日 餘往崇善寺①別靜聞,遂下太平②舟。餘守行李,復令顧僕往候。是晚泊於建武驛前天妃宮下。

①崇善寺:據調查,在今南寧一中處。

②太平:明置太平府,在今崇左縣治太平鎮。

丁丑年(崇禎十年,1637)九月二十二日 我前往崇善寺與靜聞告別,便下了去太平府的船。我守著行李,再命令顧僕去侍候。這天晚上停泊在建武驛前的天妃宮下。

二十三日 舟不早發。餘念靜聞在崇善畏窗前風裂,雲白屢許重整,而猶不即備。餘乘舟未發,乃往梁寓攜錢少許付靜聞,令其覓人代整。時寺僧寶檀已歸,能不避垢穢,而客僧慧禪、滿宗又為整簟①蔽風,迥異雲白。靜聞復欲索餘所買布履、衡茶,意甚懇。餘語靜聞:“汝可起行,餘當還候。此何必索之今日乎!”慧禪亦開諭再三,而彼意不釋。時舟已將行,且聞寶檀在天寧僧舍,餘欲並取梁錢悉畀之,遂別之出。同梁主人覓得寶檀,寶檀慨然以扶危自任。餘下舟,遂西南行。四里,轉西北,又四里,泊於窯頭。

①簟(diàn):作障蔽之用的竹蓆。

二十三日 船早上不開。我掛念靜聞住在崇善寺畏懼窗前裂洞漏進的風,雲白屢次答應重新修整,可仍然不馬上辦。我乘的船不開,便前去梁家寓所帶了少量錢交給靜聞,讓他找人代為修整。此時寺中的和尚寶檀已歸來,能夠不避汙穢之物,而客居的僧人慧禪、滿宗又代為修整竹蓆遮風,與雲白完全不同。靜聞又想要我買的布鞋、衡陽的茶葉,意思十分懇切。我對靜聞說:“你能起床行走時,我將回來問候你。這些東西何必在今天要得到手呢!”慧禪也再三開導,但他的心願不消。此時船已將出發,而且聽說寶檀在天寧寺的僧房中,我打算一併把梁家寓所中的錢取來全數交給他,便告別靜聞出來。同姓梁的房主人找到寶檀,寶檀慷慨地把扶助病危之人看做自己的責任。我下了船,於是向西南行。行了四里,轉向西北,又行四里,停泊在窯頭。

時日色尚高,餘展轉念靜聞索鞋、茶不已,蓋其意猶望更生,便復向弟足,不欲待予來也。若與其來而不遇,既非餘心;若預期其必死,而來攜其骨,又非靜聞心。不若以二物付之,遂與永別,不作轉念,可並酬峨眉之願也。乃復登涯東行,出窯頭村①,二里,有小溪自西北來,至此東注,遂渡其北,復隨之東。又二里,其水南去人江。又東行一里,渡白衣庵西大橋,入崇善寺,已日薄崦嵫②。入別靜聞,與之永訣。亟出,仍西越白衣庵橋,共五里過窯頭,入舟已暮,不辨色矣。

①窯頭村:今作上堯,在南寧西部,邕江東岸。

②崦嵫(yan zī):山名,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境,古人常用以指日落的地方。

此時天色還早,我輾轉想著靜聞索要鞋子、茶葉的事,想個不停,大概他的意思仍指望再活下去,便可重新走向弟足山,不想等我回來了。如果回來時與他不相遇,完全不是我的心願;如果預期他必死,而回來帶他的骨灰,又不是靜聞的心願。不如把兩樣東西送給他,便與他永別,不考慮轉回來,可一併實現我去峨眉山的願望。於是重新登上岸往東行,到了窯頭村,行了二里,有條小溪自西北流來,到此地後向東流注,於是渡到溪北,再順著溪流往東走。又行一里,那溪水向南流去匯入江中。又東行一里,走過白衣庵西邊的大橋,進入崇善寺,已是日薄西山了。進寺辭別靜聞,與他永別。急忙出寺,仍向西越過白衣庵橋,共五里走過窯頭,進到船上已經天黑,辨不清顏色了。

《與靜聞永訣日記》是徐霞客在廣西南寧與靜聞訣別的日記。時在崇禎十年(1637)九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見《粵西遊日記三》。

靜聞,“禪誦垂二十年”,刺血寫成《法華經》,發願供弟足山,與徐霞客結伴同行。自六月初八在桂林得病,牽延數月,途中拖著病體轉移。徐霞客不可能停息遊屐,又要安排照顧病人,旅途的艱辛超乎平時。南寧崇善寺相別,大概雙方都有永訣的"預感,難捨難分,趁候舟未發,別後又回,再再不已。該文寫得委婉纏綿,細膩曲折,情深意切,是徐霞客抒情性散文的名篇。後來,靜聞於九月二十四日去世,“分袂未幾,遂成永訣”。徐霞客悲痛至極,寫了《哭靜聞禪侶》詩六首:“別時已恐無時見,幾度臨行未肯行。”“可憐瀕死人先別,未必浮生我獨還!含淚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關。”徐霞客的詩,更多的是歌頌靜聞矢志不移、捨己為人、保護環境等優良品質,道出了他們友誼的基礎。他重回南寧,決心完成靜聞的遺願,排除重重困難,把靜聞的遺骨一直帶到弟足山安葬,事見《粵西遊日記四》。靜聞墓在弟足山文筆峰下,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霞客與靜聞生死不渝的友誼,正是徐霞客和靜聞崇高品質的反映。

創作背景

徐霞客的遊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併為他製作遠遊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例如萬曆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遊;泰昌元年(1620)出遊63日;天啟三年(1623)出遊54日。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巖棲,遊行無礙”,這期間歷遊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遊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崑崙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弟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餘里,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的遊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遊歷所記原稿託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託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徐霞客遊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遊記》的第一個抄本。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