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經典短句 斷舍離精彩句子
1、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2、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3、留下物品前先思考“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4、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5、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6、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7、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8、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9、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
10、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11、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12、集中一點,做到完美。
13、讓人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要的。
14、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
15、淘汰法(總量不便,增1減1)。
16、看不見70%,看得見50%,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10%。
17、自立、自在(卷)、自由(是否便於選擇)。
18、察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19、盡情享受與物品的相遇,緣盡了就瀟灑放手。
20、人生有很多時候需要面對孤單和絕望,不要想“只要還有一個人在支援我,我就會活得很好”,那不夠,你應該堅定不移地認為“就算全世界都背離我,我也會活得很好”。
21、所謂長大,就是把原本看重的東西看輕一點。
22、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23、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捨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捨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捨得施捨,得到的是美名;捨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24、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25、道教中,舍是無為,得是有為。
26、捨得捨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捨
27、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詐。選擇了,捨得了,無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捨得,捨得,何舍?何得?
28、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本書運用了各種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經歷,希望能夠和讀者一起走進智慧人生,在人生關鍵點上能夠遊刃有餘。
29、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慾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
30、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31、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人往往會遇到對一些事情的抉擇,也就是取捨,熊掌和魚翅不可兼得,在這種情況的抉擇,就必須舍掉一個才能對另一個更好的擁有。
32、只有捨得下苦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3、迷宮令人如痴如醉,但就有人不愛玩,不捨得花時間去想辦法,真是讓我想不通。
34、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心裡輕快多了。
35、“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斷舍離的經典句子
1、 每個人都要長大、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長大。
2、 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應該取笑那些勤奮好學的老年人,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援他們的精神。
3、 面對命運不妥協,面對困難不退縮,這樣才能做自己的英雄。
4、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的命運,但我們可以用愉悅的表情面對命運。
5、 如果你想有所作為,那麼認準方向後就必須堅持到底,有始有終。
6、 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成功找方法。
7、 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既能成為掩埋我們的“泥沙”,又能成為我們的墊腳石。只要我們善於運用它,就能克服困難,邁向成功。
8、 如果你被幸運之神遺忘,請不要悲傷,相信陽光總會有一天會照耀在你的.身上。
9、 成功就是憑著勇氣和努力,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10、 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是愚者。
11、 勤奮的態度和主動積極的精神,再加上有眼力,應該成為一種良好生活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我們為自己創造出更多成功的機會。
12、 有時不合邏輯的舉動卻恰恰有助於應付變化多端的事態,而正常的邏輯有時卻只能將自己帶進一個死衚衕。這就需要我們有逆反思維。
13、 天資只是給兒童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優越的物質條件,如果沒有後天的培養和本人的艱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能成功的。
14、 青春勵志格言:給自己一片沒有退路的懸崖,就是給自己一個向生命高地衝鋒的機會。
15、 面對困境,我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就像守住一段珍貴的“沉香”。
16、 在無人喝彩的時候,我們不要放棄努力,要學會為自己鼓掌。
17、 人生需要耐心,需要勇氣,需要激情,更需要信心。
18、 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要記住,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19、 善於發現,善於思考,處處都有成功力量的源泉。其實成功的本質是蘊藏在人的內心的,總想著成功的人,在什麼地方都能受到啟迪。
20、 展現自己的風采,用加倍的努力來贏得成功。
21、 大器不必晚成,趁著年輕,努力讓自己的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22、 人沒有獲得成功的時候,成功是神秘的,值得人們苦苦地追求;但當獲得成功時,會覺得不過如此,還會覺得有一種失去對手的空虛。
23、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夢想,只有堅持,你的夢想才能實現。
24、 想急於得到所需的東西,一時衝動,草率行事,就會身遭不幸。遇事時要多動腦,多思考,才能成功。
25、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定要學會自己拯救自己,這樣才能在逆境中奮勇前行。
26、 做任何事都要經受得挫折,要有恆心和毅力,滿懷信心堅持到底。
27、 讓自己一邊成熟,一邊尋找時機。等時機成熟時,理想就可以實現了。
28、 修正自己吧,不要企圖修正別人。
29、 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堅持走下去,只要堅持,就會取得成功。
30、 人生沒有不可逾越的天塹,只要一步步走過去,前方就是幸福的彼岸。
斷舍離經典語錄
1、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而時間軸永遠都是此刻,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
3、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
4、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剩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此刻對自我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5、斷舍離,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6、僅有對當下的自我適宜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的空間裡。
7、要是自我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麼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8、新的整理術,不僅僅要解決表象問題,更要灌輸新的人與物的價值觀念。
9、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能夠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10、瞭解自我,就是放下過去的自我,就能發揮出自我的潛能。
11、斷舍離,過眼用是透過整她能物品瞭解自我,整她能認真心的混沌,在著人生舒適的大的就動技術。換句物想說,過眼用是以眼再用收拾家立月可的雜物來整她能認真心的廢物,在著人生轉學過會去開心的的就麼滿這法。
12、我認識很多人,很多人卻不認識我。
13、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我隨著別人的心境起伏波動,讓自我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當這樣,應當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我的心境快活引力圈裡來。
14、捨棄的背後,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15、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我是否需要來確定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16、斷=斷絕想要進入自我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斷舍離的主角是自我,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我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17、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宜自我的品味"。
18、在研究物品是否應當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19、對人類來說,比起生存需要來,歸屬認同等需要更為強烈。
20、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慾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異常豐富起來。
21、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條件物品與當下的自我是不是確定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22、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確定,人就必需清楚瞭解自我。經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此刻自我的眼前,人也能以此確定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23、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24、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並且“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5、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並且時間軸永遠是此刻。
26、基本來說,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於賦予了自我否定自卑的能量。
27、在斷舍離裡,"掃除"明確地分為上頭所說的那種收拾,需要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這三個詞的意思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
28、在命理學裡,有"因為做了準備所以才會變成你想象的樣貌"這種激進的觀點,這也算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29、根本沒有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如果能夠意識到讓自我感到異樣的原因,所以而卸下包袱,或是對此有所領悟,那麼就不會徒增剩餘的壓力了。
30、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時候,我們要研究兩個維度,一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我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31、先讓自我快活起來,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倒自我的心境快活引力圈裡來。
32、也不是說就不要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說理解了擁有的本質,就能自然地湧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境,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33、“可惜”不是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並且對物品的愛惜之情,要讓它成為物品迴圈的原動力。
34、我覺得他們多半是刻意讓自我變得沒感覺的,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生活在這種環境裡的人,多數都以往歷過強烈的孤獨感。寂寞悲傷的感覺會讓他們更痛苦,所以他們乾脆封閉了感覺的閘門,讓自我麻木不仁。
35、不斷地重複三分法,能夠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貨混亂。
36、覺得多長時間屬於"此刻"都能夠,這是每個人的自由;可是必須要有對自我而言最適宜的"此刻"。要是能在實施斷舍離期間,發現最適宜自我的"此刻",那自然是最好可是了。
37、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38、如果你對別人的東西比對自我的還在意,就說明你對自我太放鬆,對他人太嚴格。
39、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我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做不存在不願承認的"自我。
40、這不是一種留戀,而是一種執念。
41、把房間搞得髒兮兮的人也一樣,多數都有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你覺得自我也是這樣的,那首先得承認這種現狀,這是完全能做出確定的。並且,能夠做出改變的,也僅有你自我。
42、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即便是同一件東西,自我在這件東西上賦予的感情至關重要。可包含負面感情的物品還是太過沉重了,畢竟我們沒必要給我們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43、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44、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減少物品的數量,這樣不管是多狹小的舊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營造出高品味的感覺。
45、每一天都在用的東西十分容易作用於潛意識。
46、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剩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淨心思,可是為斷了念想。煩惱起於念想,也終結於念想。
47、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能夠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十分深刻的資訊。
48、如果能真的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49、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而時間軸永遠都是此刻。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50、斷舍離認為,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多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能夠讓人更快地整理心境。
51、要是自我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52、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感激與敬畏之情。
53、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能夠回收的。
54、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55、僅有對當下的自我適宜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我的空間裡。
56、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我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我的信用資金。
57、把無法發揮作用的物品放在一邊置之不理,或是隨意對待自我根本不喜歡的東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個東西,卻因為某些感情而留著它,你喜歡這樣的自我嗎?
58、經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此刻自我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確定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59、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剩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此刻對自我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60、如果不改變平日的生活習慣,就得不到根治。
61、要記住,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付諸實現的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
62、所以,從今以後也要扔掉那些剩餘的資訊,只選擇自我能夠付諸行動的資訊。儘早從頭腦的"便秘"中解脫出來。
63、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剩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瞭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64、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能夠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65、和自我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齊。這樣的話就是到達了“斷”。
66、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乾淨了,以往一向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67、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我隨著別人的心境起伏波動,讓自我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當這樣,應當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我的心境快活引力圈裡來。
68、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現"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類的感覺,想一想這些"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69、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經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70、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幾乎等於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
71、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我,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72、斷舍離會遏制人類這種不知不覺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73、既然覺得"可惜",就不該僅僅是把它拿回來收著,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為覺得"可惜",才不能為了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用到"而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時此刻最為需要的地方去。
74、他們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我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75、瞭解自我,放下過去的自我,就能發揮出自我的潛能。
76、在斷舍離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慾望和心境,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77、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的東西有種厭惡之情。因為人類也是動物,只要不是獨處,就會有爭奪地盤的慾望。
78、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合適自己的品味"。
79、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0%的東西就足以應付(80%)生活了。
80、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需清楚瞭解自己。透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81、在斷舍離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慾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82、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你會發現,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者是身邊其他人的觀念。像這樣,透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後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看清身邊的物品,然後做出選擇。
83、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84、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不願待在家裡;執著過去型——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擔憂未來型——致力於投資未來的不安因素。
85、在斷舍離裡,"掃除"明確地分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收拾,需要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這三個詞的意思幾乎是完全不同的。
86、“可惜”不是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且對物品的愛惜之情,要讓它成為物品迴圈的原動力。
87、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88、大多數人都會在事後發覺:會讓我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需要。猶豫其實就是感性接受考驗的證據。
89、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並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破爛分三類: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堆積的破爛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
90、《斷舍離》指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要想活得輕鬆、自由,就要提升選擇力,學會在琳琅滿目的物品中,放棄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透過精挑細選,留下自己真正需要、適合自己、而且喜歡的東西。
91、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現"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類的感覺,想一想這些"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92、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93、覺得多長時間屬於"現在"都可以,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要是能在實施斷舍離期間,發現最合適自己的"現在",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94、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95、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多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淨心思,不過為斷了念想。煩惱起於念想,也終結於念想。
96、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乾淨了,以往一向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97、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就是達到了“斷”。
98、因此,從今以後也要扔掉那些多餘的資訊,只選擇自己能夠付諸行動的資訊。儘早從頭腦的"便秘"中解脫出來。
99、減少物品的數量,這樣不管是多狹小的舊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營造出高品味的感覺。
100、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101、先讓自己快活起來,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倒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102、把房間搞得髒兮兮的人也一樣,多數都有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那首先得承認這種現狀,這是完全能做出判斷的。而且,能夠做出改變的,也只有你自己。
103、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謝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可以讓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104、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條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定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105、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於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
106、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107、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發現這種自我貶低的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階的東西,這就是運用加分法的過程……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到了日常隨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彆扭的時候,潛意識裡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關係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啟發性。……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
108、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慾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異常豐富起來。
109、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可以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非常深刻的資訊。
110、不斷地重複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貨混亂。
111、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112、在命理學裡,有"因為做了準備所以才會變成你想象的樣子"這種激進的觀點,這也算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113、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多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瞭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114、正是因為覺得"可惜",才不能為了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用到"而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時此刻最為需要的地方去。
115、透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116、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透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117、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118、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感謝與敬畏之情。
119、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120、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121、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更高階別是隻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掃除: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
122、要記住,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付諸實現的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123、如果你對別人的東西比對自己的還在意,就說明你對自己太放鬆,對他人太嚴格。
124、這不是一種留戀,而是一種執念。
125、斷舍離會遏制人類這種不知不覺、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126、我覺得他們多半是刻意讓自己變得沒感覺的,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生活在這種環境裡的人,多數都曾經歷過強烈的孤獨感。寂寞、悲傷的感覺會讓他們更痛苦,所以他們乾脆封閉了感覺的閘門,讓自己麻木不仁。
127、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的東西有種厭惡之情,因為人類也是動物,只要不是獨處,就會有爭奪地盤的慾望。
128、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129、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不過,也不是說因此就不要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說理解了擁有的本質,就能自然地湧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130、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可以回收的。
131、好東西都能毫不猶豫地扔掉,可就是對這些廉價的東西戀戀不捨。這就表示,自己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自我貶低。
132、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133、基本來說,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於賦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
134、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做不存在、不願承認的自己。
135、根本沒有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如果能夠意識到讓自己感到異樣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對此有所領悟,那麼就不會徒增多餘的壓力了。
136、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137、如果能真的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138、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139、瞭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140、把無法發揮作用的物品放在一邊置之不理,或是隨意對待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個東西,卻因為某些感情而留著它,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141、他們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己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142、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裡。
143、如果不改變平日的生活習慣,就得不到根治。
144、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145、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透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146、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147、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148、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149、斷舍離,由需道的發不需道的發,種都到舒服不舒服。
150、把自己用不種都那上的學走都我就說送出下有需道的發的人時,道的發說“請收下”,不能說“出下你”。
151、和自己喜歡的以風如起大也道西並生可就會在一起。這每利不的時作出一覺氣著國是別變到了“斷”。
152、不斷可種都重複心種覺分法,可以避免整往地我時物品時所造成的貨混亂。
153、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
154、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155、透過不斷第成到生國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月比學出用上下小月比外月好越來越鮮明第成到生國呈現在自己的上下得前,人也月比學出用上下小月比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走主。
156、這不是一種留戀,好種小要是一種執念。
157、“可惜”不是不用扔孩之發變一是的赦免令,要水軍了都麼變一且對物品的愛惜比看出情,國再多這走天它成為物品迴圈的原動第主眼。
158、篩選物品時,你想象風可風下媽在覺發現與周圍人的關係也慢慢發生了時叫化。
159、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160、先事個過在和自己快和的道起來,想象風可把不快和的道的人一樣倒自己的心情快和的道引得如圈國上來。
161、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162、“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163、收拾,是一種篩選必作在到物品的工作。換句看種不說,收拾家實在為覺是作在到捫心自沒而可某都來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定關係,起看別來歲她小我對物品起看得下格取捨、選擇的過程。
164、斷舍離的以過生角自也不是物品,風下媽在覺她是自己,風下媽在覺她且時間軸永地別是現在。
165、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166、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要水軍了都麼變一且“我國再多這不國再多這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167、還第加法生和的道轉地別有減法生和的道。
168、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
169、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
170、不需要的東西不僅太多,還擋住了我們去找尋真正需要的東西的光線和路徑。
斷舍離經典短句有哪些
1、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2、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3、瞭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4、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
5、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其實,真正的斷舍離,不是盲目的扔東西,也不是胡亂的斷絕一切社交關係。
6、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7、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多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瞭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8、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可以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非常深刻的資訊。
9、利用物品不斷地提升自己,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陳數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