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句稱作詩餘嘛集錦100句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長短句稱作詩餘嘛集錦100句

一、詩歌的形式特徵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於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實質是語言所表現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語言。”語言是表現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形式實際上也是詩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詩人的一種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思想性格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風”“騷”並稱

中國文學史上以“風”、“騷”二體並稱,源自《詩經》之“國風”和屈原的《離騷》。

《詩經》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305篇。本只稱《詩》,因舉成數,又稱《詩三百》,又因列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據《史記》等書記載,《詩經》系孔子編纂。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產生於西周各國,有不同地方風味的的民歌;雅,是有關政事的詩歌;頌,是統治者透過祭祀為自己歌功頌德的詩歌。賦、比、興,是《詩經》的主要表現方法,與風、雅、頌合稱“六義”朱熹的《詩集傳》雲:“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靜女》通篇用賦;《碩鼠》通篇作比;《關雎》中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禽之思偶鳴叫引出男子對美女的思慕。《詩經》的主要特點是: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手法:章法上多重章疊句,反覆詠歎:至少隔句押韻,有時換韻,句末若有虛詞,在虛詞的前一個字上押韻,有時押入聲韻;大多詩篇採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楚辭,亦稱“騷體”,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創制的一種新的詩體。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這類作品篇幅、旬式較長,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氣息,多用“兮”字助語勢,抒情氣氛濃,有南方地域色彩。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辭賦編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2.賦、樂府與歌行

歌行又稱“行”,是古體詩的一種,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歌詞音節較長的稱“長歌”,如漢樂府中的《長歌行》,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婦孺皆知。歌詞音節較短的稱“短歌”,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詩慷慨悲涼,堪稱千古絕唱。又如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3.格律詩和律詩絕句

格律詩,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嚴密的韻律寫成的詩歌。所謂“篇有定數,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就是說在字數、句數、節數、平仄、對仗、押韻、變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格、規律和規則。中國古代的律詩、絕句、詞、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詩等都是格律詩。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每句是幾個字(言)就叫做幾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過八句,就叫排律(長律):每首是六句的話,叫做三韻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絕句,如五絕、七絕。唐以前已有絕句,稱古絕:唐以後的絕句稱律絕。律詩和絕旬內在的結構形式是起承轉合。

4.詞

詞,亦稱曲子詞、樂府、長短句、詩餘、琴趣等。約起源於隋朝,定形於中晚唐,盛行於宋代。

曲子詞的“曲子”是“燕樂”(宴樂)曲調的意思;“詞”是與這些曲調相諧和的唱詞。依樂譜聲律節拍寫新詞,叫做“填詞”(依聲):依前人作品的字數、句數、聲律、韻律而填寫,與音樂分離,就成為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詞有詞調,每種詞調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不同的詞調,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

5.曲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曲詞。狹義的曲,單指與詩、詞並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後的南曲、北曲,盛行於元代分戲曲(雜劇、傳奇)、散曲(小令、套數)。曲和詞都是依聲而作,體式相近,但曲比詞更為靈活。曲,一般在字數定格外還可以加襯字,較自由,且多口語、俗語、俚語等。

二、詩歌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可以給多種多樣的詩歌大致分類:按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對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作一些具體的介紹。

1.抒情詩

2.敘事詩

敘事詩是以敘述者的口吻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生活的詩體。它與抒情詩相比,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能採用各種手法描寫套物,但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比較單純,跳躍性強,人物性格比較單一,細節較少,敘述語言比較概括並充滿激情。如白易的《長恨歌》就是上乘的敘事詩。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透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

3.哲理詩,

哲理詩重在哲理的揭示,透過形象的比擬開掘生活中的道理與規律。以往是把它歸入抒情詩的。如卞之琳的《斷章》,揭示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群體的人與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

沁園春•長沙

1、給加點字注音

分泌( )沁園春( )百舸( )

坎坷( )拜謁( )遏制( )竭力( )

揮斥( )幹坼( )遒勁( )酋長( )謾罵( )散漫( )花蔓( )惆悵( )稠密( )綢繆( )寥廓( )崢嶸( )

未雨綢繆: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

2、文學常識

詞:又叫詩餘、長短句、曲子詞、樂府,是我國傳統的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於隋唐之際,盛行於宋。最初的詞都是配合曲調來歌唱的,後來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純粹的文學樣式。詞根據長短來分,有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詞的一段叫闕,也叫片。

詞牌:古人填詞用的曲調的名稱,與作品內容無太大關係。同一詞牌的詞結構格式相同。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格。

雨巷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頹圮( )舷梯( )嫻熟( )懸崖勒馬( )弦外之音( )按捺( )剛毅木訥( )方鑿圓枘( )靜謐( )獼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矯揉造作( )繁衍( )挑釁( )

2、成語

懸崖勒馬:比喻臨到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別康橋

青荇( )長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繅絲( )漫溯( )晦朔( )

斑斕( )闌干( )波瀾( )笙簫( )

蕭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荊棘( ) 火缽(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罵( )

團箕( )給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 凌侮/誨人不倦

叱罵/詫異 紅漆/膝蓋 豆漿/船槳

輾轉/碾了三番

3、詞語

童養媳:舊社會中領養人家的女孩做兒媳婦,等兒子長大後結婚,叫童養。童養的兒媳婦叫童養媳。

瓦菲:生長在瓦縫中的野草。

火缽:用來盛火取暖的瓦盆。缽,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小。

團箕:一種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圓形器具,用來盛曬糧食等。

典押:典和當。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咒語:說希望人不順利的話。

天倫敘樂:指家庭骨肉團聚的歡樂。

4、文學常識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因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一詞多義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推辭)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言辭,詞句)

《歸去來兮辭》 (一種文體)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似乎,好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沒有,用來表示

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稍微,略微)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深奧,微妙)

動刀甚微 (輕微)

周室卑微,諸侯相併 (衰敗,衰弱)

越國以鄙遠 (邊邑,以……為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淺陋)

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輕視,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為我 (謙辭,謙稱自己)

古今異義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今義:請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

詞類活用

名詞做狀語

夜縋而出,見秦伯 (在夜裡)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在東面)

名詞做動詞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

動詞做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恩惠)

形容詞活用做動詞

鄰之厚 ,君之薄也 (加強,削弱)

使動用法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消減)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滅亡)

意動用法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以……為疆界)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以……為邊界)

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敢以(之)煩執事

倒裝句 以其無禮於晉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夫晉,何厭之有

荊軻刺秦王

荊軻 拜謁 督亢 謬誤 偏袒 扼腕 厄運 濡染 怯懦 淬火 猝然 忤逆 鐵杵 創傷 創辦 目眩 鯫生

箕踞: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戮沒:殺戮和沒收

拊心:搥胸,這裡形容非常痛心。

切齒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極端痛恨的樣子。又作切齒腐心

無可奈何:沒有

圖窮匕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畢露

髮上指冠:形容極度憤怒。

悲歌擊築: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變徵之聲:常作悲壯之聲。

《戰國策》既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是一部歷史散文集。又稱《國策》,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訂。

鴻門宴

樊噲 目眥 卮酒 參乘 啖肉

刀俎 彘肩 瞋目

鯫生:意思是淺陋無知的小人。鯫,短小、淺陋。

饗:用酒食款待賓客,這裡意為犒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勞苦功高:指勤勞辛苦,立下大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

秋毫無犯: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的利益。

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記念劉和珍君

一、字詞

洗滌 攢射 屍骸 殺戮 輾轉 黯然 緋紅

不憚:不怕。 詫異:覺得奇怪。

躊躇:猶豫。 菲薄:這裡意為微薄。

喋血:流血滿地。喋,血流出的樣子。

寥落:稀少。 浸漬:浸潤,滲透。

桀驁:形容性情倔強。驁:不順從。

懲創:懲罰,懲治。

二、成語

長歌當哭: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裡指寫文章。當,當做。

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殞:死亡。恤,顧慮。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等。

論說文

記敘文

傳記文

或稱為“傳”,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蹟。最早的傳體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厥後世之學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慮其淹沒弗白,或事蹟雖微而卓然可為法戒者,因為立傳,以垂於世”(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列於史書的稱“史傳”,列於家譜的稱“家傳”,自敘生平者稱“自傳”(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陸羽的《陸文學自傳》,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對本傳記事補充者稱“別傳”。還有記敘生平事蹟較史傳、自傳、別傳簡略的小傳,如李商隱的《李長吉小傳》。有一人一傳者,如《史記·孟嘗君列傳》;有兩人或數人合傳者,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也有如《列女傳》《高僧傳》《唐才子傳》等按人物性質編撰的類傳。內容有記敘文臣武將的,也有記敘下層人民的,如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侯方域的《李姬傳》。還有如韓愈的《毛穎傳》、馬中錫的《中山狼傳》等記敘寓言故事的。

最早寫作賦並以賦名篇的是戰國荀況,今存荀況《禮賦》五篇。到戰國末年宋玉進一步發展了賦體文學,其作《風賦》《神女賦》皆為賦中名篇。到了漢代,賦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體制,其基本特徵是文采華麗、鋪張揚厲,形式上可分為問答體與非問答體兩種,大多篇幅較長,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是其中的代表。魏晉南北朝時,賦體有了新的發展,其特點是追求字句的工整對仗和音節的鏗鏘,講求用典,篇幅較短,故又稱“俳賦”或“駢賦”。唐宋時由於科舉考試用賦,便產生了一種既講究對偶又限定音韻的新賦體——律賦。律賦格式嚴謹,對仗工整,平仄和諧,並由考官出題限韻,字數一般不超過四百字。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屬於這一類賦體。中唐以後,由於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賦體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文賦”。文賦一反俳賦、律賦在駢偶、用韻方面的限制,而趨向散文化。它句式參差,用韻自由,幾與散文相接近,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到了清代,因受八股文的影響,在賦中講求股對、程式,賦與科舉考試的八股文相似,從而走人了賦的末途。

書表

書為書信的總名。臣下向國君進言陳詞,親朋之間來往的信件,統稱為“書”。戰國時樂毅的《報燕惠王書》、李斯的《諫逐客書》,即為奏書的性質。因為是寫給國君看的,所以後代將這類性質的文章通稱為上書。親朋間往復信札性質的書,內容則可包羅很廣,或議論時政,或討論學術,或評述人物,或傳授學業,或抒寫際遇,或勸喻親友,大至軍國要事,小至日常生活,都可意到筆隨,稱心而言。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吳均《報朱元思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宗臣《報劉一丈書》等。

表,則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述意見。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說:“章以謝恩,表以按劾。”但漢代以後,其界限區別已不太嚴格。唐宋以後,諸如謝恩、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也用“表”體。表重在陳情,故在奏議文體中往往寫得最為懇切感人,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文章開端作“臣某言”,結尾作“拜表以聞”或“臣某頓首”,是表的一般程式。

詩歌

詩歌是文學的一大樣式。古代稱合樂者為詩,不合樂者為歌。後來“詩”“歌”互稱,或合稱“詩歌”。詩起源於勞動,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古詩多四言,東漢魏晉以後,各種詩體始趨於完備。古代詩歌按體裁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形式比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束縛,句式也有長有短,四、五、六、七言及七言以上的雜言都有,《詩經》《楚辭》與漢樂府及漢魏五言體是這類詩體的代表。近體詩對押韻、平仄、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一般只押平聲,每篇必須對仗,平仄須符合一定的格式,字數也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又分五言律、六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以及三部律詩等,絕句則分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

(一)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唐以後出現的所謂近體詩相對而言。其體制特點是每首詩的字數沒有嚴格的限定,押韻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以句句押,也可隔句押,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中間換韻。詩的平仄完全自由,沒有任何規定。不講求對仗,詩中有時也出現對仗,這只是修辭上的需要。古體詩雖然不受格律上的束縛,但仍講求音韻、音頓,講求音節的和諧和句式的整齊。課本中的《飲酒》《觀刈麥》《歸園田居》《迢迢牽牛星》等都屬於古體詩。唐代律詩盛行之後,古體詩為了表現與律詩的不同,儘可能多用“拗句”(平仄聲調不合律詩規則的詩句),多運用“三平調”(詩句的末三字全用平聲),力避對偶、聲律,以顯示出辭氣的高古,表現氣格的渾厚與超邁。另外在唐代還出現了一種“入律古風”,這類詩全用七言律句或基本用七言律句組成,而且大量運用對仗,經常換韻,往往平仄交替,全詩很像由多首七絕組成,如課本中的《琵琶行》及高適的《燕歌行》、王維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等。

(二)樂府詩

樂府,原為漢武帝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其任務為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收集歌辭。這些收集的樂章和歌辭,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樂府詩”除要求配合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東漢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首先襲用樂府舊題模仿兩漢樂府歌辭的風格來寫舊樂府體詩。這些作品,有的是根據兩漢樂府的曲譜所作的歌辭,有的則是沿用樂府舊題模仿樂府思想和藝術風格所創作的不入樂的歌辭。隋唐以後,用樂府體寫詩的風氣十分盛行,李白、杜甫、王建、張籍等都是寫樂府詩的能手。如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蜀道難》,王昌齡的《塞上曲》《塞下曲》,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崔顥的《長幹行》等,這些詩歌雖為樂府詩,但已不能人樂歌唱。還有一些如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等即事名篇的自制新題的樂府詩,既不能人樂歌唱,又不沿襲樂府古題,稱作“新樂府”。中唐以後,發展為白居易、元稹所領導的“新樂府運動”,主張不依舊譜,不用舊題,僅根據漢樂府“緣事而發”敘事寫實的精神來進行創作,這是樂府詩的新發展。後代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與襲用樂府舊題仿作的不入樂的詩歌統稱為“樂府”。

樂府詩,特別是漢樂府,多數出自社會下層人民之口,“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因而反映社會現實廣闊而深刻,語言樸素自然,通俗明快,在我國詩歌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律詩”,因格律嚴密得名。起源於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的一種自覺講求聲律的新詩體——永明體,後經陰鏗、何遜、庾信等詩歌的實踐,得到進一步發展。入唐以後逐漸成熟,至宋之問、沈儉期,總結六朝以來詩人在形式格律上的實踐經驗,完成了律詩形式定型的最後任務。五、七言律詩每首八句,四韻,一、二兩句稱起聯或首聯,三、四兩句稱頷聯,五、六兩句稱頸聯,七、八兩句稱尾聯或結聯。每聯上句稱出句,下旬稱對句。中間兩聯須對仗,首尾兩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對仗的目的是幫助詩歌內容的表達,形成詩歌整齊的美。每首詩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另外律詩中還有一種叫“排律”。凡律詩中旬數超過八句者叫“排律”。排律的句數少則十幾句,多則一二百句。除首聯和尾聯外,中間的句子不論多少,每聯都必須對仗,其用韻、平仄、粘對等規則都與五律七律相同。排律分五言排律與七言排律兩種,五言排律齊梁時代已有試作,七言排律到盛唐以後才出現。排律篇幅過長,又限於聲律、對仗,束縛很大,不容易寫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則是寫排律的高手。

(四)絕句

絕句,又稱“斷句”“截句”,分為古絕與律絕兩種。古絕為古體詩的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受律詩格律的限制,雖押韻而用韻較自由,押平聲亦可,押仄聲亦可。這類詩如王維的《鹿柴》《竹裡館》《雜詩》,裴迪的《送崔九》,李白的《靜夜思》等。

律絕分為五言絕與七言絕兩種。每首兩聯,其要求一聯之間兩句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押平聲,與律詩相同。至於對仗,或用於前兩句或用於後兩句,或兩聯皆用,或不用對仗,皆無不可。現在一般通行的看法,認為律絕是在隋唐以前五、七言四行小詩的基礎上受到齊梁時代講求聲律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對仗

對仗,指詩歌中的詞句對偶。晉以後在詩歌與駢文中已大量運用,後來則構成近體詩格律的要素之一。在律詩中,二、三兩聯要求對仗,但也有三聯以至四聯都運用對仗的,如杜甫的《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對仗要求嚴密工整,不僅要求詞性相同(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上下兩句字詞不重複,而且要求兩句的意思不雷同,做到相互映襯,相互補充。如果兩句意思相同,則稱為“合掌”,這是律詩的大忌。對仗有利於詩歌內容的展開,可以形成詩歌形式的整齊美。對仗有工對、寬對、借對、流水對、當句對、扇面對等多種形式。工對要求做到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量詞、虛詞以及聯綿詞都要相對,還必須做到同類相對。詞性相同而門類不同的對仗叫寬對,如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以“江湖”對“鴻雁”,“秋水”對“幾時”,就屬於寬對。在唐詩的對仗中,大量出現的是寬對。借對則是用雙類語來作對,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借音,即採用諧音的方法進行對仗。如張喬《月中桂》:“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借“下”為“夏”,與下旬中的“秋”相對。另一種是借義,詩中用的是甲義,而借用乙義與另一詞相對。如溫庭筠《蘇武廟》:“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下句的“丁”是丁壯之丁,借為丙丁之丁以與上句的“甲”相對。當句對是指一句中自成對偶,然後又與他句相對。如柳中庸的《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全詩不但一二句、三四句各相對,而且各句自對對仗,“金河”對“玉關”,“馬策”對“刀環”,“白雪”對“青冢”,“黃河”對“黑山”。所謂“流水對”是指在一聯中上下兩句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一氣貫注如水順流而下,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王維《輞川閒居》“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元稹《遣悲懷》“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流水對不僅具有整飭對稱之美,而且能增強詩歌珠走泉流的音樂美。所謂“扇面對”就是隔句對,即一、三句相對,二、四句相對,也可以說是上聯與下聯相對。如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移官蓬閣後,谷貴沒潛夫”;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

詞曲

詞是伴隨著新興音樂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盛行於宋。是一種新興的音樂文學,與樂曲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詞初期的功能是人樂歌唱,需要按樂譜填詞,因此作詞又稱為“填詞”、“倚聲”、“依聲”。在創作上則要求:一、每首詞要選擇一個詞調。詞調就是歌唱的樂曲。二、根據樂曲的段數,詞分成二片、三片或四片。三、根據樂曲樂句的參差,詞也為長短句。四、詞必須講求平仄聲韻,以配合管絃,合於歌唱。總之,每一詞調的片、句、字數及聲韻、平仄都有一定的規定,這就是所謂“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詞律。詞,因由詩歌發展而來,故又稱“詩餘”(如《雙溪詩餘》);因其先有曲後有詞,故又稱“曲子詞”(如《敦煌曲子詞集》);因其句式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因其能合樂歌唱,故又稱“樂府”(如《東坡樂府》)、“樂章”(如《苕溪樂章》)或“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還有稱為“雅詞”(如《紫微雅詞》)、“琴曲”(如《靜志齋琴曲》)等名的。

曲是韻文文學的一種。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人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北曲”又稱“元曲”,因產生於元代配合北樂故名。北曲包括“散曲”和“劇曲”兩種性質不同的文體。“散曲”是一種配樂可歌的詩歌,“劇曲”是一種以曲詞為主又有說白、人物及故事情節的戲劇,故又稱“雜劇”。“南曲”產生於宋代,配合南方音樂。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

詞的分類

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十六字至五十八字以內的詞稱“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一字以內的詞稱“中調”,九十二字以上者稱“長調”。詞的這一分類始於明代中葉以後嘉靖年間(1522-1566)顧從敬刻《類編草堂詩餘》四卷,此書將南宋何士信所編《草堂詩餘》改為以小令、中調、長調三類編排重刻(原來分四季景物、天文地理等十二類),清代毛先舒在《填詞名解》中,對小令、中調、長調三類詞的字數又作了以上這一具體的規定。這種分類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評,如清萬樹在《詞律·發凡》中提出質疑:“所謂定例,有何所據?若以少一字為短,多一字為長,必無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將名之日小令乎?抑中調乎?如《雪獅兒》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將名之日中調乎?抑長調乎?”這種分類確實無科學根據,但它以具體數字來劃分詞的類別,對讀者還是有幫助的,因而被一直沿用下來。小令一般出現在唐與五代,到北宋初年,特別是在柳永以後,中調和長調才開始大量出現。

小令為宋詞體式名,又稱“令曲…"歌令”“令章”。它的,一是大麴——摘取大麴的某一段;二是出自宴席間所行的酒令。唐人宴會時,常利用時令小調作酒令,詞人根據樂調即席填詞,元稹《何滿子》詩“牙籌記令紅螺盤”,“記令”就是“記曲”;有時或令歌女唱小曲以勸客飲酒,白居易《就花枝》詩“酒翻衫袖拋小令”,“拋小令”即唱小曲。後來,酒令發展成為詞,這樣的詞一般字少調短,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調長字多的大多出於大麴,如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婆羅門令》(八十六字),《六麼令》(九十六字),《勝州令》(二百一十五字)。

散曲是曲詞的一種體式。是南宋以後民間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樂曲相互融合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歌詞形式。盛行於元明兩代。和詩詞一樣,多用於抒情、寫景、敘事,只供清唱,沒有說白動作,有別於元雜劇中的劇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但不論南曲或北曲,都包括小令和散套兩種主要形式。小令和詞中的小令不同,通常以一支曲子為單位,如《朝天子》《天淨沙》《山坡羊》等,沒有雙疊或三疊、四疊。同一曲牌的小令可以重複使用,從幾首直至百首,組成組曲形式,歌詠同一故事或分詠各事,名為“重頭小令”,但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然完整獨立,可以分押不同的韻。有的小令在樂律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一支至三支其他曲子,稱“帶過令”,常見的如《雁兒落帶過得勝令》《罵玉郎帶過感皇恩·採茶歌》等,也屬小令一體。散套又稱“套數”“大令”,通常由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押同一韻腳,一般都有“尾聲”,曲調多少與長短皆不拘。小令或散套除本調規定的字數外,還可在句首或句中增添襯字,以便於更自由靈活地歌唱。

古代文體知識

古人喜歡在文題上表示出體裁。古代文體大致如下。

一、論說類

1、疏又稱奏疏。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分條陳述。暢於春秋,成於兩漢。

2、表又稱奏疏、奏議。臣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重情。

3、論直接闡明自己觀點的一種文體。分史論(人物論、專題論)、文論(評論文章)、策論(起源於寫在簡冊上以對答用,發展成策論)

4、說用來闡述關於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章。教材註解說,說,是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例如《師說》《捕蛇者說》

5、原推究。對一種理論、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原君》

6、訂評議。對某一人事物論定功過,品評優劣,常含力排眾議而獨抒新見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訂,論。《訂鬼》

7、序是用來評介作品內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書的開頭或結尾。例如《指南錄後序》唐宋以來,送別贈言也稱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二、記敘類

1、紀傳體司馬遷首創,以本紀、列傳為人物傳記中心。本紀記敘帝王事蹟,世家記敘諸侯王和輔漢功臣的事蹟,列傳是名人事蹟。

2、記記事、記言、記物、記人,應用廣泛,不拘一格。《核舟記》《岳陽樓記》《病梅館記》《遊褒禪山記》《記王忠肅公翱事》《書博弟者事》

3、志記事的文章。《三國志》

5、逸事也稱軼事。散失沒有流傳的事蹟。《左忠毅公逸事》

6、筆記內容五花八門,篇幅短小精悍。有歷史掌故,遺聞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志怪雜錄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沈括的《夢溪筆談》

7、寓言寓,寄也。藉助於比喻或故事來說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

8、小說“演義”,根據歷史或傳說,敷衍成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有“志人小說”,還有“志怪小說”。

——以上可總稱為“散文類”。

三、韻文類

1、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銘》“墓誌銘”,追記死者生前事蹟的文字。“志”,類乎傳記;“銘”,類乎詩歌。《五人墓碑記》,有志而無銘。

2、賦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主要特點總在於鋪敘事物。描寫的部分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敘誇張之能事;結尾的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3、駢文駢,兩馬並駕。駢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介乎韻文和非韻文之間。相對散文來說,它講求對偶;而相對韻文來說,它不講求壓韻。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講究對仗,要求通篇句子兩兩相對。句子的結構、詞性、平仄都要合乎對仗要求。駢文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駢文又稱“四六”、“四六句”。

4、詩“詩言志,歌詠言”。歌,比詩自由、奔放、土氣。行,鋪張本事而歌稱“行”。

5、詞一種抒情詩體,和樂而歌的韻文。萌於南朝,成於唐,盛於宋。

6、曲一種韻文,可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詩歌,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北曲。

古代文體

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象,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讚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一類裡,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蹟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蹟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蹟。多采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勝古蹟、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幹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誌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