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物件找什麼型別的?找性格相近還是互補的?
每當我們在找物件的時候,都會被身邊的人問想要找什麼型別的啊?是啊,找物件找什麼型別的呢?估計很多人其實心裡也沒底,所以只能說找個合適的,那什麼樣的又被稱之為合適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找物件應該找什麼型別的吧。
提問:在你看來,是性格相近是合適的,還是性格互補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那麼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從最初的撫養者那裡情感體驗,直接影響著我們對於戀人的選擇。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約翰最初的實驗是針對12個月大的寶寶,實驗在陌生的環境下進行,父母離開寶寶一段時間,然後再重新回到他們身邊。
觀察統計後,寶寶大概會出現三種依戀型別:
有60%的寶寶是安全型:
當父母離開會心煩意亂,父母迴歸時會主動尋找父母,並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很快安靜下來。
有20%或更少的寶寶是焦慮抵抗型:
父母分別後,表現得極為痛苦。當重新與父母團聚時,難以平靜,自相矛盾的行為,既想尋求安慰,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
有20%是迴避型:
父母離開時也不會很痛苦,主動迴避和父母的接觸。
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嬰兒期間的依戀型別,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安全性女生:
在等待伴侶到來時,焦慮到會不停地打電話,等見到伴侶之後,會很快平靜下來。
焦慮抵抗型:
明明很想親近,卻翻白眼,不理不睬,是抵抗和懲罰。
迴避型的女生:
會比較冷淡,好像伴侶在與不在,他都一個樣。
一個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和撫養者建立親密關係。
長大的嬰兒在他人,在他人身上體驗到熟悉的感覺,並希望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
那麼他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相近的戀人。
如果他討厭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不相符或者相反的型別。
不管是什麼型別,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彼此更加相愛的理由。
衝突和爭執其實是難免的,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每5次積極的互動,就會產生一次衝突。
男女雙方爭吵的原因,並不在於性格是相似還是互補,而是男女之間性別的思考方式不同,別讓性別成了替罪羊。
所以性格相似的情侶和性格互補的情侶之間,並不存在好壞之分。
但雙方的價值觀必須相似或者相近,這是兩個人能夠更好相處的基礎。也祝你遇到三觀接近的愛人,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