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相親明白的道理
雖然現代社會對於不想結婚的觀念越來越包容,但是相親這個詞彷彿從未離開我們的生活。電視劇中有不少的題材,生活中相親的例子也不計其數。
我時常聽到很多年輕的女生從大學就開始相親的,不過到底是奔著結婚為目的還是父母安排,亦或是想單純的多認識幾個朋友,我也不得而知。
也不止一次的聽身邊的好友說,以後找不到物件就去相親。但令我驚訝的是,她好像把相親這件事說的很平淡,沒有什麼抗拒,好像這就是她以後交友最好的歸宿一樣。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英語老師說,其實相親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她和她的老公就是相親認識的,見了幾次面然後開始做朋友,然後結了婚,日子過得也挺幸福的。
好像由相親認識而後結婚的,比那些談了好幾年最後修成正果的人,婚後幸福指數要高一些。
這涉及到了心理預期。
透過相親而成的這段婚姻,其實對於它本身的期望值就不是很高,但是婚後發現其實兩個人磨合的很順利,幸福指數超過了自己的預想值,那自然就覺得這段婚姻是幸福的。
而那些經歷了多年的愛情長跑,最後熬出頭結婚的人,他們勢必對這段婚姻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們會認為結婚後幸福應該會更加翻倍,而當婚後生活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時,他們就會自我懷疑,這是我要的婚姻生活嗎。
所以,不要有太高的預期,往往能收到更大的幸福。
相親很有趣的一點,是你可以透過對方的分量來知道自己的分量。
在節目中看到這麼一個相親例子,在你30歲的時候,別人就給你介紹離異的,到了35歲的時候,別人介紹的可能這個人有一隻眼睛不太好,這個腿腳有點不行。
你可以透過相親,透過別人給你介紹的物件,來知道自己在兩性市場裡是一個什麼樣的座標,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
當然,說白了相親其實是一個談條件的問題。
你名校畢業,我在世貿上班。你長相好性格好,我在三環有套房。
在相親時,當對方說出一個自身的硬性條件時,你也必須回一個自己的優勢。這樣的幾番回合下來,兩個人都能瞭解到彼此理想化的優勢,當然也不可避免的顯示出了自己的弱點。
其實相親就像高考,家庭背景、身高、顏值、學歷、財富、性格這些統統都要打分。兩個人最後能結婚,他們的總分差距是不會太大的。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也能看到一些雙方條件差距很大的人在一起且幸福美滿,但是這畢竟都是少數,成功的話就可以開文寫小說了。
雖然說相親越來越普遍了,但是還是會一部分人排斥相親。
我們所希望的戀愛是自然發生的,有觸電的感覺。而如果選擇相親其實很明顯就是兩個人在條件上相互篩選。
相親是一個條件的計算,主題明確是婚姻,婚姻和戀愛是可以分開的,目的不一樣。
婚姻是社會需要,家庭延續的需要,是一個身份問題。
社會很多資源太稀缺了,很多東西你是需要婚姻去獲取的,比如戶口房子身份,你必須透過婚姻解決這些問題。
即使現實如此,我還是想說,結婚是一種體驗,不要把它當成一種歸宿。
最後,我們要知道,不結婚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