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親前,要知道這些事
我算了算,我研究吸引學已經差不多要快20年了,時間過的真快。好多最早一起聊天的哥們孩子都不小了。
我們聊天的話題已經慢慢從“怎麼讓她覺得我很特別”,轉換成了“有孩子了以後,如何在婚姻中保持魅力”,“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對待自己感受”……
其實大概已經差不多有四年多的時間,我都在考慮是不是要開闢一個地方去分享一下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因為我收到的關於孩子的問題真的積累了不少。
畢竟沒有一個人天生下來就是父親,在做父親之前,也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去做父親。
所以,大多數的哥們都發現,自己其實都是在複製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小的時候都暗暗的發誓說自己以後絕不用一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卻發現不知不覺中就這麼做了。這沒什麼,很正常。
因為人非聖賢,咱們沒辦法要求父母是完美的。可能在為人父的過程中還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思考,才能規避掉一些不好的,留下那些好的。所以有了這個板塊的誕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反正從我很小的時候,身邊的環境或者接觸到的觀念都認為: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最緊密的,爸爸好像一直都處於一個其次的位置。好像孩子對於爸爸的依賴並沒有那麼的緊密。
但,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力。
我查詢了一些文獻,其實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國內外的學者在研究親子關係。其中有一些研究論證了,父親和母親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力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實驗中,科學家讓母親個父親用相同的方式和孩子相處,餵奶,和孩子玩耍。然後對於孩子的感受和反應盡心個測評,結果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
男人和孩子之間的紐帶其實和女人一樣緊密,並不存在誰主誰次。
一個孩子如何愛媽媽就會如何愛爸爸,起碼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但是隨著成長的經歷不同,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都形成了不一樣的親子關係。各種各樣的說法就來了。
比如:“兒子跟媽親,女兒跟爸親”。
這其實不一定。但是卻也有一定的原因,比如咱們男人的本性天生就會有想要照顧女性的本能,所以看到女兒摔倒和看到兒子摔倒的感受完全不同,會更傾向於心疼女兒。
慢慢的這種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的感情逐漸加深,就形成了更為深厚的親子關係。反之,媽媽和兒子也一樣。
這是我們人類本身的性別差異帶來的影響,大部分是良性的,但是可能也會有不太好的時候。
比如兒子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關愛,或者父親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對於兒子的愛。
雙方都只能本著客觀的認知覺得彼此是父子應該是愛著對方的,但其實父子間卻從來沒有過這種,親子之間愛的感受和愛的體會。
這都太正常了,因為咱們都是男人,這其中就是存在一些障礙。我們承認這些障礙的存在,然後可以去反思如何能夠去改善這樣的狀況,或者在養育自己的孩子中做些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選擇,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做父親。
但是,不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如果做了父親,我們都希望去做一個好父親。
好,今天咱們先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