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玩家自述:我的積目有7萬喜歡
本篇導讀:
該女玩家採訪前想對我們的全體學員說三句話:
1.你們的學員是套路不了我的,就算是社交軟體,我也會篩選掉第一眼就確定是屌絲的人。
2.我會告訴你我會在社交軟體上跟什麼人見面,跟什麼人約,最終愛上什麼人。
3.社交軟體多數時間只能讓你排遣寂寞,並不能讓你從根本上釋放寂寞,從而得到真愛。
她微笑著說,我不會把這三句話貼上了,她錯了,我還是放上來了。
因為我覺得她說的都是實話。
以下是這位女玩家的自述:
這是我在積目上約出來見面的第42個男生了。
前一天晚上我們才配對上,我們交流了一下互相的養貓心得,他很識趣地提出邀約:「那下次一起去貓咖啡?」
我說,「不如就明晚吧。」
在地鐵口見面,他穿了件白色的潮牌t 恤,下顎隱約有點鬍渣,打完招呼後的第一句話是:「聽你口音,你應該不是湖北人吧?」
很常見,也很無聊的開場白。70 分吧,還湊合。
我玩社交軟體三年了,各類軟體收穫的喜歡近30萬,匹配的最後能聊上天的卻只有百分之一。
最開始,我不採取瘋狂右劃(匹配)的戰術,而現在主要看質量了,畢竟社交軟體已經越來越普及,屌絲的含量也越來越高。
我發現大多數人對社交軟體存在偏見,這種偏見主要來自於道德壓力。這是一件可以私下裡玩,但是絕對不能放在明面上說的事情。
遇到了感興趣的人,聊天也好,聊s也罷,只要能聊到一起去,見面以後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可以接受。
每個圈子都有預設的規矩:接受戛然而止的聊天,也接受突如其來的刪除。畢竟大家都一樣,魚塘裡都養了至少大幾百的魚,放生一個也不痛不癢。
我經常同時和5到10個人聊天,我猜大家都是。面對這麼多選擇,自然沒人會抱著“非你不可”的心態相處。對方發來的訊息稍有一點不如意,就不想回了。
而約會像是打遊戲,一個個未知的人像是一個個未解鎖的關卡,破了一個關,就期待著下一個會更有意思。
除非這個關卡足夠吸引你,否則,沒人會讀檔,重來一次。
幾個月前,我匹配了一個紋身工作室的男生,我的動態裡放了一張我很喜歡的花臂照片,他打招呼的時候說
“這張照片我三年以前紋過哎”
我點進他的主頁,動態有20 多條,大部分是自拍,第一感覺這是是一個明騷男。一般我不會跟動態發太多的人聊天,因為在積目活躍度太高,必然會顯得寂寞又飢渴。
但這次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幾句話後,就欣然接受了他加微信的要求。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音樂節門口。很巧地,演出前一天才發現和對方買了同一場的票。
他拿出一包七星藍莓遞給我,說:「吶,給你準備的。」結果我倆都忘了帶打火機,只能傻傻地看著對方,突然傻笑起來。
那場演出很糟糕,卻沒能影響我們之間的升溫。結束以後,我們一邊吐槽,一邊打了車,駛向了他家的方向。
他客廳就擺放著一整面牆作品和藝術畫,一幅大大的藝術自拍,剛好是最令我著迷的角度。還有好幾把吉他,和我看不明白的一些外文書籍。
「你完蛋了。」我心裡對自己說。
我承認,那一刻,我是真的被俘虜了。
那天晚上,我貼在他耳邊,摸著他的下顎問:「喜歡我嗎?」
他回答:「喜歡。」
後來,我回了家,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都盯著我和他的微信對話方塊,想聊天,卻不知道應該發些什麼話給他。
他回覆的字很少,我也不想追問,但是我總是主動發訊息。
這不像我會做的事,我主動找男生聊天是我對關係最大的積極推進,但是他的冷淡,讓我覺得自己很傻,說不定哪個姑娘正在也正在摸著他的鬍子問著同樣的問題。
最終我們之間再也沒講過話。
你看,就算你有想按讀檔鍵的時候,也不能保證對方有同樣的想法。
玩了這麼久,我總結過積目上的3 種取向:
●純粹的聊天;
●純粹的約;
●聊也行,約也行,戀愛也行。
第一第二種人其實擁有同樣的心態—— 想要新鮮感,但不會投入太多感情。
像我這樣的第三類人,是社交軟體上的大多數,也應該是最沉迷的使用者群體:想要新鮮感,但是會不確定時間不確定人選地投入的感情。
不過,我也是一步步”進化”成這樣的。
最初用積目的時候,它躺在手機桌面“社交”資料夾的第三頁,我藏得很深,不想被人發現。
第一次回覆的人,是一個笑起來起來很陽光很帥氣的男生。
他只發了一個emoji 過來,我就迫不及待地回覆了。聊了沒一會,他約我第二天一起跟朋友去喝咖啡。
那是我第一次見網友。他介紹自己的兩個朋友,說:「這個是我在ins 上認識的博主 Joey,這是我在攝影群裡認識的 Sam。」
向他們介紹我的時候,他說:「這是我一個朋友。」
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我的名字。
沒人知道我才剛見到他10 分鐘,也沒人知道我們是透過社交軟體相識的,只聊過大概 3 個手機螢幕的天。
那天后面他的朋友都走了,只剩下我們兩個聊到天黑。
「他還不錯,是個好玩的人。」我這樣想。
又約了幾次會,我們就在一起了。
我們很默契地再也沒提起過積目,也沒有讓對方解除安裝。
我會偷偷地上去查詢他的喜歡數量—— 沒有增長。我放心地解除安裝了積目,覺得他跟我一樣,是認真在社交軟體上尋找一份純情的人,我也以為自己再不會需要它了。
而事實是,我們短暫的戀情只維持了三個月。
我不確定,這和積目有沒有必然的聯絡。例如,我不敢在向朋友介紹他的時候說,「這是我男朋友,我們在積目上認識的。」
我始終覺得這是我們心中的一根刺。
因為如果這樣說,大概沒人相信我們是認真的在談戀愛吧。
懷著這樣小心翼翼的心情,我能微妙地察覺到,他也同樣不想朋友說同樣的話。
我沒有見過他的朋友,在他家附近吃飯的時候,他會說「好怕被我媽撞見。」
這種連朋友的祝福都得不到,自己也都無法打從心底認可的關係,導致了很多直接的話都說不出口,所以,我們連一次架都沒有吵過。
就連分手的方式都是冷暴力。
分開以後,我像是戒du後的,又無法控制自己復吸的癮君子,重新下回了積目。
之後,我見了許多人。
有的看了場電影就不再聯絡,有的因為聊文藝話題,在見面時互相交換了書,成了好朋友。
也有見面後,坦誠地告白,想和我戀愛的人,我都很惶恐地拒絕掉了——那樣的戀情,千萬不要再來第二次了。
回到家後開啟積目,繼續尋找新的人和新的話題。
我想,大概第三種取向的積目使用者,或多或少都和我一樣經歷過這個階段。
那晚見面以後,我才知道那個白色t 恤男孩,也是個紋身師。
不出所料,我們也很聊得來。
可是,只要這個人是新的,他給我反應就不一樣。
比起說是玩積目上癮了,更準確來說我是對新鮮感上癮了。
聊也行,約也行,戀愛也行的第三類人,聽起來很誠懇,不預設任何可能,任由關係發展。
可是,新鮮感也是丟失最快的。
「不如就明晚」,也是因為我知道,再推遲一點時間,我們倆都會對彼此失去興趣。
大多數的見面,都憑藉著那一股衝動。
喝完酒以後,他牽起了我的手,對我說了很多甜蜜的話。也許再接觸一段時間,我們也能在一起。
可心底總有個聲音在說:「你還有很多個配對沒有見面,說不定能遇見更好玩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