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選擇“丁克夫妻”,如今步入晚年過得怎樣?現狀令人反思
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隨著文明進步與社會思想開放程度的提高,這些關於家庭的傳統觀念開始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丁克夫妻”就是其中一個變化。
“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是一個舶來詞,取四個單詞的首字母DINK,丁克夫妻一般指不生孩子的工薪階層的雙收入夫妻。
丁克夫妻有主動丁克與被動丁克。主動丁克指的是雙收入,有生育能力但自主選擇絕育的夫妻。
被動丁克指的是有生育意願但無生育能力被迫成為無子女家庭的夫妻,真正意義上的丁克夫妻應該指主動丁克。
娛樂圈就有很多著名的丁克夫妻,比如梁朝偉夫婦,楊麗萍夫婦,鄭伊健夫婦和劉青雲夫婦等。
我國丁克家庭數量超過預期,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結婚五年以上不生育的夫婦中,北京有10%,上海有12.4%,深圳有11.8%。總體大城市丁克率高於中小城市。
那麼這些選擇丁克的夫妻步入晚年後又過得如何呢?一般有3種情況!
一:晚年幸福,前提是有一定的基礎
01)、劉青雲與妻子郭藹明是娛樂圈中為人稱道的模範夫妻,劉青雲因為覺得生孩子會讓老婆的身材走形。
而且又怕老婆生孩子會痛,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去過二人世界,因此決定不要孩子。
呂頌賢也是著名的丁克一族,他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兩人經常一起出去旅遊。
而鄭伊健夫婦卻是因為覺得空氣不好世界太複雜不想孩子受苦,所以才不要孩子。
02)、首先普通丁克族想要晚年幸福在經濟方面肯定是需要一定能力的,以至於在晚年養老時不需要子女的幫助,完全透過個人能力過上較為舒適的晚年生活。
明星的收入自不必說,在主動丁克的家庭中,雙高知識水平和高收入的夫妻比例較高。
此類夫婦普通思想較為開放,對人生具有不同理解,不過分在乎外界看法也不會在經濟上受到外部力量的過多阻撓。
因此他們的晚年生活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相對更加富足。
但如果是兩個經濟能力不足的人,在逐漸失去勞動力的晚年則會比較拮据,導致種種生活問題和矛盾,因此普通人選擇丁克生活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
二:走向分手,迫於社會和情感的雙重壓力
但是在傳統思想為主流的東亞社會,一對不生孩子的夫妻一定會被大力批判。
首先就是雙方父母。東亞地區的父母對於孫輩的渴望和對家族傳承的重視度,是有著深厚長久的歷史因素的,如果一對夫妻選擇不生孩子,那麼就等於違抗父母,向多年的孝道發起挑戰。
除了父母的壓力,社會的批判也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人類社會,從眾是一種社會潛規則,如果稍有不同,嚴重的可能都會被批判為異端,受到大眾譴責,更不要說丁克這種有違人類延續的行為。
好事者會好奇夫妻關係是否和諧,對夫妻生理健康產生懷疑,甚至傳播謠言導致社會名譽損害。
這對於社會人是一種較大的打擊,尤其是靠名聲吃飯的公眾人物。
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壓力下,現實中還是有一部分丁克夫妻因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而決定生育或者乾脆分手。
三:晚景悽慘,丁克家庭存在的隱患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人說“養兒防老”,除此之外還有孝文化的傳承,子女是有義務贍養老人的。
而丁克夫妻,由於拒絕生育同時也放棄了被子女贍養晚年的權利。
如果丁克夫妻的經濟能力有限,並且在晚年失去勞動能力,又沒有子女扶助贍養,所以只能夫妻二人互相扶持。
如果夫妻雙方一方生病早逝,那麼另一方的生活勢必會更加艱難。
我老家就有一對50多歲的老夫妻,年輕的時候,都比較貪玩,在父母的要求下生過一個小孩子,後來因為照顧不周,落水身亡從而傷心過度,後來就再也沒生了。
貪玩的兩個人,又出去打工了,結果一晃大半輩子過去了,年紀大了以後,男的身體不好,一直都是女人在照顧,年輕的時候也沒攢下幾個錢,如今就靠父母那點補助金救濟著。
有時要想一想愛那個,父母要是都走了,還能怎麼辦?
因此,這也對想要選擇丁克的夫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讓他們在做出選擇時更加審慎。
總之,丁克夫妻的晚年生活大多令人唏噓,發人深省,但是是否丁克都是個人的決定,他人也無權置喙。
我列舉出丁克夫妻的三種晚年生活只是希望各位在做出選擇時更加慎重不要把人生當做兒戲。
除此之外,在選擇伴侶時各位也要彼此對接好彼此的思想觀念,否則婚後的觀念分歧會導致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