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自榮:我給李連杰配音,他碰到我連招呼都不打,品行真太差了
配音王子的輝煌歷程
1982年,武俠動作大片《少林寺》風靡華語影視圈,主演李連杰的精湛武術令無數影迷為之驚歎。而為該片男主角"覺遠"一角配音的,正是後來被世人尊稱為"配音王子"的童自榮。
那個充滿活力的春天,這部賀歲片的票房如同火箭般飆升,李連杰生動飽滿的形象深深吸引著觀眾。然而,幕後造就這一形象的,正是童自榮教授出色的配音演繹。
他用獨特的聲線和韻味,為銀幕英雄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這才讓人物形象如此印象深刻。
儘管與李連杰合作無間,但童自榮始終未曾在片場與他見面。他只是獨自一人在錄音棚內,用心雕琢每一句臺詞,全神貫注地為"覺遠"賦予靈魂。
當配音工作結束後,《少林寺》這部佳作為童自榮帶來了無盡的榮耀和輝煌。
可是,在後來的一次訪談中,當主持人提及這部經典之作時,童自榮教授卻難掩神色中的惆悵和愁苦。原來,他心中對這部影片並無怨言,只是對當年的合作物件李連杰另眼相看了。
回想起年輕時代,童自榮曾是一名內斂沉默的青年,不善言辭,常獨處一隅冥思苦想。但他內心深處對藝術創作有著無比熱忱的嚮往。
尤其是在影院觀賞電影時,銀幕上活潑生動的影像,令他深受觸動,由此產生了成為一位配音演員的強烈願望。
儘管家人和師長的種種反對,童自榮仍舊懷抱夢想,堅定地走上了藝術之路。可就在他進入影壇後不久,便屢遭挫折和打擊,幾乎就要放棄信心了。
幸運的是,恰在這危難關頭,一位導演慷慨的話語給了他及時的鼓舞:"你必須讓你血管中的熱血如同你所演繹的角色那樣熾熱沸騰,才能真正觸動觀眾心靈。
受此啟發,童自榮從新下定決心,無論角色大小,都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全力演繹每個人物形象。很快,他的努力就有了回報。
1985年,憑藉為影片《佐羅》中正直英勇英雄的出色配音,童自榮贏得了"配音王子"的美譽,正式開啟了他事業上升的精彩旅程。
而在幾年前,正是他為《少林寺》中的"覺遠"一角成功配音,獲得"配音王子"響亮稱號的開端。這部風靡一時的賀歲大片,成就了他在影壇的嶄露頭角。
合作無間卻恩怨未了
1982年,動作武俠片《少林寺》的拍攝工作如火如荼展開。這部影片集結了當時華語影視圈的頂尖人才,由武術明星李連杰領銜主演。
憑藉過人的武藝和精湛的表演,李連杰在片中生動精準地詮釋了"覺遠"這個正義俠士的形象,贏得了無數觀眾的讚譽。
而在幕後,另一位重要功臣正是為"覺遠"一角配音的童自榮。他用富有磁性和淵博內涵的聲線,將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娓娓道來,讓角色的性格和情操栩栩如生地展現在銀幕之上。
正是他出色的配音工作,與李連杰的武術表演相得益彰,才最終塑造出瞭如此經典而難忘的"覺遠"形象。
《少林寺》這部影片在當年引起了轟動效應,不僅票房瘋狂,口碑也是空前。李連杰的武打戲贏得一片讚譽,而童自榮的配音表現同樣受到影迷的高度關注和喜愛,他也因此獲得了"配音王子"的美譽。
儘管兩人在影片中的合作是如此默契無間,但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未曾在片場相見過。李連杰全神貫注地投入拍攝動作場面,而童自榮則是獨自一人在錄音棚內,用聲音為"覺遠"賦予靈魂。
藉助銀幕這個中介,兩人才得以初次"相遇"。
內心深處,童自榮其實一直十分敬仰和嚮往李連杰這位武術大師。作為影片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他渴望有機會能夠與李連杰當面交流,分享對配音工作的獨到體會和感悟。
機會終於來臨了,在一次影視界的大型慶典上,童自榮滿懷欣喜地前來,急切期盼著能與素未謀面的李連杰初次見面。
果然,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李連杰很快就步入了會場。
聽到這話,童自榮的內心頓時激動萬分,以為終於能與心目中的偶像親切交流了。他期盼著能與李連杰互相問候,分享彼此對影視事業的熱愛和執著。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李連杰對這位老配音朋友根本視而不見,只是冷冷地轉過身去,對童自榮這個曾經的重要合作伙伴置之不理。
這突如其來的冷淡態度,狠狠傷害了童自榮的自尊心。作為一位備受推崇的"配音王子",他曾為無數影星的銀幕形象貢獻自己的心血,如今竟然連和自己曾合作過的演員打個招呼都做不到,這讓他無地自容,彷彿整個人都要縮排地裡去了。
冷淡無理的遭遇
面對李連杰的這種愛理不理的態度,童自榮當時簡直無法置信。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那麼仰慕、敬重的這位合作伙伴,竟然會如此傲慢無理地對待他。
一股莫大的羞愧和委屈洶湧而來,狠狠擊打著童自榮的內心。作為一名資深的配音演員,他用自己的聲音和藝術真摯,為無數影星的銀幕形象注入了生命力。
可就連和他曾親自合作過的李連杰,現在也如此嫌棄他,對他視而不見。這種尖銳的打擊,簡直撕裂了童自榮對這位曾經欽佩的武打明星的所有憧憬和幻想。
望著李連杰冷冷地轉身離去的背影,童自榮的內心五味雜陳。他曾如此期盼著能與李連杰親切交談,分享彼此對影視事業的熱忱,可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
不僅夢想落空,就連作為同行的最起碼的尊重也未能獲得。
面對如此猝不及防的無理打擊,童自榮簡直無地自容,慚愧難當。曾幾何時,他對能和李連杰這樣的武術大師合作無比自豪,生怕說走了嘴、連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替他感到驕傲。
可沒想到,如今竟淪落到了這般窘境,連個照面的機會都沒有。
當年在錄音棚內,童自榮是如何用熟稔的技藝、精湛的發聲,為"覺遠"這個角色注入了鮮活的靈魂啊!他甚至為此做過無數次的臨場模擬練習,以確保銀幕人物形象的精準度。
可眼下,這一切的辛苦付出,在李連杰眼裡竟然微不足道,連打個招呼都懶得做。
得不到基本的尊重,自然也就無從獲得認可了。這無疑是對童自榮工作的一種極大傷害和侮辱。他倍感憤怒和失望,對李連杰由衷感到失望,甚至開始懷疑起對方是否根本缺乏最基本的文化修養。
更讓人覺得可悲的是,與李連杰截然相反,卻是另一位影星阿蘭·德龍展現出了對配音工作的真摯熱愛和謙遜有禮的好學風度。
對比阿蘭·德龍的友善
1985年,法國影星阿蘭·德龍專程蒞臨上海訪問。作為一位國際巨星,他本可以展現出某種架子或唐突,但實際上阿蘭·德龍卻始終謙遜有禮,以平和親和的態度待人接物。
在此行中,阿蘭·德龍特意抽出時間,專程前往電影配音工作室,就是為了拜訪當年為他配音的童自榮老師。一位國際影星竟如此重視和珍視配音工作,用行動表達出了對配音員的尊重和敬意。
當天,阿蘭·德龍懷著虔誠的心情步入工作室,在一片狂熱的歡呼聲中,他毫無架子地走向孤陋寡聞的童自榮,兩人熱情相擁,簡直就像是多年暗無天日的摯友重逢。
隨後,阿蘭·德龍更是當著全體工作人員的面,謙遜懇切地誇讚起童自榮的配音才華來。他誠懇地表示,正是多虧了童老師出色的配音演繹,才使得他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如此生動傳神,贏得了全世界觀眾的喜愛。
接著,阿蘭·德龍開玩笑般地說,如果下次他真的有機會來中國拍電影的話,一定會再次邀請童自榮為他配音,希望能與這位"聲音大師"再度合作。
每一個微小的動作,每一句真心實意的話語,都展現出阿蘭·德龍對配音工作的真摯熱愛和欽佩。他對演員與配音演員之間的密切合作關係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和善意理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李連杰當初對待童自榮那種冷淡無理、愚蠢可鄙的態度。一個誠心尊重配音藝術,一個對之視而不見,作為同行,兩人的巨大差距讓人深感沮喪和失望。
阿蘭·德龍謙遜有禮的為人作風,與李連杰那傲慢專橫的品性,judge一目瞭然。而童自榮當年所遭受的那份打擊和傷害,也由此更加凸顯出來了。
呼籲相互尊重攜手共進
無論是身先士卒的演員,還是為角色注入生命力的配音員,我們本質上都是在用藝術與觀眾對話、交流靈魂。一個優秀的影視作品,需要前後臺所有工的共同付出和心力。
正如導演與編劇必須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一樣,銀幕兩側的從業人員也理應建立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關係。只有當每個環節的工作得到珍視,每份付出都受到認可時,整部作品才能達到最高的藝術水準。
可遺憾的是,當下影視圈中仍然存在一些因個人地位和名氣而產生的傲慢與歧視。就像當年李連杰對待童自榮的那種冷淡無理一般,顯示出他對配音工作的漠視和不屑。
一旦缺少了最基本的互相尊重這個前提,不同工種的從業者之間就很難建立起良性的合作關係。最終,必然會影響到影視作品本身的質量和魅力。
我們應該學會真心欣賞彼此的勞動成果,而不是憑藉自己的身份地位就對他人指手畫腳、予取予奪。每個人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就是要創作出感動人心、引人入勝的優秀作品。
只有當演員、導演、編劇、配音員等所有工都能真摯地關愛與欣賞對方時,我們創造出的影視佳作才會真正堅不可摧地打動觀眾內心。
誠如當年那位導演的肺腑之言:"你必須讓自己的熱血如同你所演繹的角色那樣激情澎湃,才能真正感染和觸動觀眾的靈魂。
呼籲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
影視事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每一位從業者的辛勤付出。無論是身先士卒的演員們,還是為角色注入生命力的配音員們,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觀眾對話、交流靈魂。
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每一份付出與努力,都應當受到尊重和關注。這是影視事業能蓬勃發展的基石所在。我們理應像對待親密夥伴那樣,用欣賞和友愛的眼神看待彼此,真心珍視合作的寶貴機遇。
回想阿蘭·德龍當年那種謙遜有禮的好學風度,他不僅親自拜訪為他配音的童自榮老師,更是當眾誇讚了童老師的配音才華。
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彰顯出他對配音工作的真摯熱愛和重視。
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李連杰當初對童自榮那種無理的冷淡和輕視態度。作為曾經的合作伙伴,他卻對童自榮這位為他獻聲的配音員不予basicnge。
這種愚蠢可鄙的品行,不啻是對配音藝術的一種傷害和侮辱。
誠如那位老導演的肺腑之言:"你必須讓自己的熱血如同你所演繹的角色那樣熾熱沸騰,才能真正感染和打動觀眾的靈魂。
"無論是演員還是配音員,我們都肩負著用藝術與觀眾溝通的重任。
一旦缺少最基本的相互尊重這個前提,我們就很難在創作中建立起良性的合作關係。最終,作品本身的質量和魅力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唯有用欣賞和關愛去構築和諧的人際關係,我們創作出的影視佳作才能真正牢牢抓住觀眾的心,產生持久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讓我們攜手共進,以友愛的姿態互相支援,為影視事業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