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才知道:兒女孝不孝順,看的不是你有錢沒錢,而是這兩點
老了才知道:兒女孝不孝順,看的不是你有錢沒錢,而是這兩點
收錄於話題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從古至今,孝親敬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謹記和學習的道理。
身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銘記孝道,心懷感恩,待到自己老了,不能動了,兒女能夠好好孝順和照顧自己。
可是,現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老人,為了兒女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到了老來,卻被兒女嫌棄,甚至被迫流落街頭,孤苦悲涼,不禁令人唏噓。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兒女不孝父母的現狀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兩點,和有錢沒錢無關。
1、父母是否為兒女真心付出
這世間所有關係的碰撞都是相互的,父母兒女之情亦是如此。
一些人會認為,血緣關係是與生俱來的,一經形成就無法改變。然而,現實是,哪怕是父母兒女這樣的血緣親情,如果不真心付出,不用心維護,同樣也會彼此疏離,最終分道揚鑣。
古人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然而,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父母生育兒女都是出於愛,也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是真心實意為兒女付出的。
有的父母生育兒女是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家族使命,在他們的意識裡,兒女不是為自己生的,而是為別人生的,所以他們內心沒有對兒女的愛,也就不會關心和照顧兒女;
有的父母生育多個子女,只為得到一個男孩,在這樣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根本無法一碗水端平,處處偏愛男孩,以男孩為中心,從而讓其他孩子無法得到該有的父愛和母愛;
有的父母對兒女的付出,是以收穫回報為目的,他們並不關心兒女的身心是否健康,只是一味地給兒女灌輸“父母的辛苦與不易,都是因為你”的思想,讓兒女從小揹負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在深深的愧疚中成長……
其實,愛是一場輪迴。父母只有真心疼愛兒女,給予兒女滿滿的愛和安全感;當兒女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自然會由衷地感激父母,待到父母老去,也會盡心盡力地孝順和照顧父母。
父母與兒女之間,應該是一場“愛”的互換,而非“苦難”的要挾和“道德”的綁架。
所以,想要兒女成為一個感恩、孝順的人,父母務必要用“愛”來滋養兒女,唯有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才會由內而外地感恩和孝順父母。
2、兒女自身的道德和修養
身邊人的引導和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自然是父母。
都說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兒女,從而成為兒女日後為人處世的標杆。
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地孝順長輩,那麼兒女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會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孝順長輩的人;
反之,如果父母是目無尊長,蠻橫無理的人,那麼兒女在耳濡目染中,也會成為一個不知感恩、不孝父母的人。
誠然,父母是否以身作則地孝順長輩,是兒女未來是否孝順父母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會有其時代的侷限性和思想的落後性,如果每個兒女都活在父母的價值半徑裡,那麼家庭將很難發展,時代也難以進步。
一直以來,人們都格外強調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人為什麼要讀書學習?是因為讀書可以明理,明理才能正心修身,才能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任何人的思想道德、品格修養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透過後天的學習和實踐慢慢積累和建立起來的。
人在不斷地學習中,能夠開拓視野、提升境界、開啟格局、敞開心扉,從而接納父母的不完美,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從自身做起,感恩並孝順父母,這既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後輩樹立良好的榜樣和示範。
結語:
人往往到老了才知道,兒女孝不孝順,看的並不是你有錢沒錢,而是以上兩點。
其實,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真心為他人付出,那麼必然也會換來別人的真心。
所謂真心換真心,這世間任何關係都是相互的,父母兒女之間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