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以後,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往往說明了兩個問題
五十歲以後,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往往說明了兩個問題
收錄於話題
論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都已經到達了一個峰值,知道了哪些事情是可以去做,哪些事情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一般來說,人到五十歲後,如果連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往往只能說明兩個問題。1、看清了社交的本質,不再耗費過多的精力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把朋友看得很重,堅信著“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的人生格言,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拓寬圈子、積累人脈、維繫朋友關係上。然而,到了五十歲的年紀,恍然間發現,真正決定朋友多少的關鍵因素,並非是你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而是你能否為別人提供價值和幫助。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也就是說,想要和朋友之間維持相對和諧穩定的關係,就需要不斷給予彼此所需要的。一旦一方無法給予對方幫助,那麼朋友之間穩定的關係就會出現失衡,漸漸地,彼此之間就會分道揚鑣,相忘於江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曾經過於看重感情,對朋友兩肋插刀、傾囊相助,到頭來,卻得不到該有的回報和感恩,在失望中漸漸寒了心,不再對朋友抱有期待,更不想在所謂的朋友關係中單方面付出了。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朋友越來越少,並不是因為他的人品不好,也不是情商太低,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也就越發明白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本質,也就不願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刻意維繫一段感情了。2、追求自由隨性的生活,不想被太多的情感羈絆還有一類人,他們不在意朋友多少,哪怕一個朋友都沒有也無所謂。他們的內心充實、心態豁達、追求自由、淡然隨性,凡事遵循自己的本心,看重自己的生活,不想被太多的情感羈絆了自己的自由。畢竟,沒有一段友情是從天而降的,都是需要不斷地付出,用心的經營。很多時候,友情給人帶來的,並不止是輕鬆和快樂,還有諸多的困擾和顧慮。對於一些追求自由、生活隨性的人來說,朋友太多,反而成了一種累贅。朋友多了,所謂的聚會、應酬也會隨之增多,每一個都去參加,無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不去參加,就會被扣上“不給朋友面子”、“不重視朋友情意”的帽子;另外,中國人向來講究禮尚往來,如果這次別人請客,下一次必然要自己請回去……總而言之,朋友過多、交往過密,看似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實則是一件費心費力,還費錢的事情。這對於那些一心追求自由、生活隨心所欲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身心的束縛,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內心會感到排斥和拒絕。所以,很多人並不喜歡交太多的朋友,也不想被太多的情感而牽絆。其實,對於年過五十的人而言,沒有朋友並不是什麼遺憾的事情,餘下的人生時光,好好愛自己,好好陪家人,這樣也不失為一種幸福。結語: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個孤勇前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或許有人來人往,或許有互幫互助,但最終面對和承擔一切的還是自己。事實上,人過了五十之後,身邊一個朋友也沒有,並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這往往說明了,看透了人際交往的本質,不必在社交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往後餘生,更加註重自我的生活,自由隨性,從容淡然,不必受到各種感情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