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嫁後,聰明的父母不會說這3句話,糊塗的父母張口就來
女兒出嫁後,聰明的父母不會說這3句話,糊塗的父母張口就來
收錄於話題
雖然現在男女平等思想已經漸入人心,生男生女都同樣被父母視如珍寶。
但由於男婚女嫁傳統婚俗的延續,在一些父母心裡,多少還會殘留“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的思想,尤其是對於有兒有女的父母來說。
有這樣一種說法: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委屈的是女兒。
的確如此!
即使現在,依然有很多女兒結婚後,就沒有家了,她們在婆家是外人,在孃家是親戚,滿腹心酸和委屈無處訴說。
所以,身為父母,如果不想女兒結婚後受委屈。在女兒出嫁以後,儘量別和女兒說以下三句話,沒有任何好處。
1、哭窮的話
網上有這樣一個提問:親爸親媽總是跟女兒哭窮,是什麼心態?
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哭窮本身,就表達了一種缺失,父母向女兒哭窮,就是向女兒表達缺失,恰恰說明了他們想要索取。未婚的時候,想要管你要錢;已婚的話,就想讓你多貼補一下孃家。
在女兒出嫁後,父母總是和女兒哭窮,看似是普通的傾訴,實則是一種道德綁架女兒的手段,父母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女兒回報自己,無形中給女兒帶來巨大的壓力。
身為父母,真的沒有必要用“哭窮”的方式來提醒女兒對孃家的回報。
如果女兒孝順,不用提醒,她們也會滿懷感恩之心,在能力範圍內盡最大可能地回報父母;
如果女兒不孝順或者能力不夠,越是以“哭窮”方式來索取,越是置彼此於尷尬的境地。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之所以向女兒哭窮,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幫襯兒子。
就像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每次打電話給女兒,都是要錢貼補她那一無是處的哥哥。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即使親兄弟姐妹間,也不可能無底線地一味貼補。畢竟成家之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和難處。
另外,孃家是女兒的底氣!不管孃家是真窮,還是假窮。父母一味地向女兒哭窮,就是向女兒展示出孃家沒有能力為她撐腰的一面,這樣會直接影響女兒在婆家的地位。
所以,身為父母,應該少在女兒面前哭窮,多為女兒著想,不給女兒製造壓力,不讓女兒在婆家為難。
2、吐槽兒媳婦的話
常言道:十對婆媳,九對不和。婆媳矛盾,自古就有,這是剪不斷理還亂的。
婆媳矛盾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如果婆婆把和兒媳之間的糾紛告訴了女兒,並且特意強調自己的委屈之處,那無疑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如果女兒是個拎不清的人,聽到母親被欺負,受委屈後,不免對嫂子或弟媳心生怨恨,甚至為了給母親出頭,找嫂子或弟媳理論一番。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以及兄弟姐妹家庭間的和睦相處。
即使女兒拎得清,沒有去找嫂子或弟媳的麻煩。但當女兒得知母親的遭遇後,必然會對母親擔心不已,也多少會對嫂子或弟媳產生芥di,影響她們之間的友好相處。
所以,當婆媳之間有矛盾時,聰明的婆婆從不會跟自己的女兒吐槽兒媳的不好。
她們會以過來人的心態,給予兒媳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她們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不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搞得家裡弟犬不寧,影響家庭的幸福和諧。
如果真的有需要溝通解決的問題,那麼最好的中間人,便是自己的兒子。讓兒子出面,這樣既簡單,又有效,真的沒有必要把女兒也拉進這趟渾水。
3、過節不能回孃家的話
雖然說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但是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在很多人的心裡難以根除。
“清明節,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端午節,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中秋節,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春節,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
這些習俗,不知道多少地方還存在?這些話,不知道多少父母和女兒說過?
很多父母並不清楚這些習俗的由來,但卻深信其背後的影響。他們擔心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會都走兄弟家的財氣和福氣,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堅決不讓女兒過節的時候回孃家。
有沒有發現,越是貧困的地方,越是貧窮的人家,越會重視這樣的習俗,越是擔心出嫁的女兒影響家裡兒子的運勢?
說白了,之所以會有這些習俗,無非是封建時期,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思想所造成的。
如今大清已經滅亡幾百年了,現在已經不是那個經濟貧窮,思想愚蒙的舊時代了,女人早就可以獨當一面,當家作主了。當下,哪有什麼比女兒孝順,回家探望父母更重要的呢?
如果一些父母依然執迷於封建思想不可自拔,不把女兒當做一家人,一個勁兒地把女兒往外推,那麼當需要出錢出力的時候,也請記住,女兒是外人!!!
結語:
雖然直到現在,還是男婚女嫁的婚俗習慣,但是在不同父母那裡,對待女兒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在一些父母看來,女兒就是替別人家養的,所以,與其在女兒身上花費時間精力,不如好好疼愛自己的兒子;
而在另一些父母看來,正是因為女兒遲早要嫁人,所以才要趁女兒在身邊的時間,好好疼愛她,讓她擁有更多的愛和幸福……
希望所有生女兒的家庭,都是因為愛,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好好愛自己的女兒,在女兒出嫁後,堅決不和女兒說以上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