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個孩子的70後,晚年的“無助”,是從49歲那年開始的
只生一個孩子的70後,晚年的“無助”,是從49歲那年開始的
收錄於話題
在生命的每個階段,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挑戰。
這些挫折和挑戰,有的會成為人在前進道路上的動力,有的會成為令人醍醐灌頂的人生經驗,有的則會成為壓倒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一路艱辛坎坷中走到了人生的中年,本以為一切塵埃落定、穩定不變。殊不知,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在中年以後遇到的。
對於中年人而言,49歲是一道難熬的坎,很多人的焦慮無助都是從49歲那年開始的,特別是對於只生了一個孩子的70後而言,那種無助感要比生育了多個子女的人又多了幾分。
1、49歲,真正面對孩子的獨立遠飛,感到孤獨無助
在49歲之前,不管是孩子去外地讀書,還是在外面上班,在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都是與自己最親最近的人,不管距離的遠近,都無法阻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然而,到了49歲的年紀,多數人的孩子都開始進入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面對孩子的結婚成家,父母在欣喜之餘,心中難免會滋生出些許孤獨和失落。
在如今這個年代,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結婚,就意味著從原生家庭中剝離出去,和伴侶組成新的家庭,和父母所在的家庭是相互獨立的。所以,不管是在情感上,還是在戶口本上,父母都不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了。
父母將半生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孩子身上,可是當孩子長大了、成家了,與自己分離了,成為相互獨立的兩個家庭,在情感上也變得疏遠了,這樣的缺失和失落感,任誰在短時間內都難以接受,而這卻是人在49歲的年紀務必要面對和接受的現實。
或許,對於生育了多個子女的父母而言,某一個孩子獨立遠飛了,自己還可以把希望和寄託放在其他孩子身上。而對於只生育了一個孩子的父母而言,孩子獨立遠飛了,就帶走了自己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內心像是瞬間被掏空了一般,感到無比的孤獨與無助。
2、49歲,時而感到身體疼痛,感到焦慮害怕
在人的潛意識裡,9總是給人一種遲暮的感覺,讓人感到壓力沉悶,就像49歲一般,總是在時刻提醒著人們“盛年不再,人之將老”的殘酷現實。
49歲,往往是人正式意識到身體開始衰老、做事力不從心的時候,那種無法對抗生命老去的無助感油然而生,讓人倍感焦慮。這時候,如果身體再出現一些不適或疼痛,就會讓人更加害怕,甚至是恐慌了。
49歲的年紀,對於整個人生而言,正值鼎盛年華;對於家庭而言,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關鍵時期;對於晚年而言,正值積累福氣、打好基礎的時候。
所以,對於49歲的人而言,身體的健康,別提有多重要了。其實,不管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而言,健康始終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唯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擁抱一切美好的機會。
然而,很多人因為年輕時候對健康的忽視,或是拼命工作、養家餬口;或是吃喝玩樂、透支健康……以至於到了49歲的年紀,身體就發出了各種疾病預警,比如腰痠背痛、視力模糊、胸悶胃疼等各種問題。
人在49歲之前,當身體出現一些不適或疼痛時,總是覺得熬一熬就過去了。可是到了49歲的年紀,身體一旦發出警告,就不得不重視起來了。
如果這個時候身體變得不好,那麼晚年註定也無法擁有好身體。一旦離開了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石,晚年的幸福也就無法保證了。
3、49歲,第一次認真思考晚年,感到迷茫惆悵
《人世間》中提到:“孝順分為兩種,一種是養口體,一種是養心智。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的衣食住行,是養口體;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感到驕傲,是養心智。”
對於生育多個兒女的父母而言,養口體和養心智,可以分別寄託在不同的兒女身上,這樣每個兒女身上的責任和擔子也就輕鬆不少,實現起來也更容易一些。
但是,對於只生育了一個孩子的70後父母而言,養口體和養心智,往往是不可兼得的,甚至在當下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能夠做到一個的兒女都很少,更別提兩者兼顧了。
所以,對於只生了一個孩子的70後而言,靠孩子養老,其實是不太現實的,孩子長大後能夠自強獨立,不啃父母,就已經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70後,在辛苦拉扯大孩子之後,還要繼續扛起養育孫輩的重任;除此之外,70後還需要承擔起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
下要照顧孫輩,上要贍養父母,中間還要幫襯獨生的兒女,這些對於70後來說,都是實實在在要面對的。
然而,70後一代本身也在步入晚年的道路上,在現實的忙碌與壓力下,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和機會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關於晚年的一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結語: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的過程。對於只生一個孩子的70後而言,49歲這一年的挑戰更為具體、迫切。
然而,不管命運如何坎坷多艱,努力過好當下,遇水架橋、逢山開路,未來的美好總會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