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是這兩種,很諷刺,父母需反思
多子女家庭,“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是這兩種,很諷刺,父母需反思
收錄於話題
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各不同。”
雖然說,兄弟姐妹都是同一個爹孃生的,從小也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環境裡,但是,長大之後,他們的性格脾氣、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都不一樣。
很多父母會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多個兒女中,哪一個才是最孝順的?”
其實,在多子女家庭中,“最孝順”的孩子,往往並不是父母最疼愛的那個,而是以下兩種,很現實,也很諷刺,父母需要反思。
1、一直被忽略、不受重視的孩子
在絕大多數的多子女家庭中,父母都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偏愛某一個孩子,從而忽略其他孩子。
在很多人看來,從小受到父母偏愛,被父母重視的孩子,未來就會很孝順父母。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那些從小備受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會恃寵而驕,從而變得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反而是那些一直被父母忽略、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越發重視親情,更加孝順父母。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母嫉妒重男輕女,認為女兒是賠錢貨,早晚是要嫁人的,所以,身為女兒的蘇明玉一直生活在無視和苛待之中。
可以說,兩個哥哥是家庭利益的最大獲得者,從小到大享受著父母的愛和家庭的優質資源,父母也一心指望著兩個兒子來養老。
可是,造化弄人,不受重視的蘇明玉,是最爭氣的,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到最後,用實際行動贍養父親的人,是蘇明玉;幫助兩個哥哥解決工作上問題的,是蘇明玉;出錢出力解決家庭矛盾的,還是蘇明玉……
其實,親情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很難割捨的,但凡有一點機會付出和爭取,那些缺失親情的人,都是義無反顧地去努力、去珍惜。
就像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一直被家裡壓榨和傷害,卻始終不願意狠心地和家裡人斷絕關係。奇點這樣評價說:“以她旺盛的虛榮心,可能很享受從男尊女卑的底層家庭跳出來,翻身做頂樑柱的這份榮光。”
與其說是虛榮心,不如說是自卑心。因為從而得到過親情和父愛母愛,所以一直很渴望。
對於樊勝美而言,哪怕母親每次打電話給她都是向她要錢,但至少母親會主動聯絡她,家人都很需要她,這就能夠讓她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以此來撫慰從小備受傷害的內心。
可是,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又不幸的成為那個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這一切雖然很不公平,對孩子來說也很殘忍,但他們卻毫無選擇,只能聽之任之。
對於父母而言,兒女可以有眾多個,不管對哪一個孩子好,都可以體驗一番為人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幸福和甜蜜。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有且僅有一個,對父愛母愛的需求,只能由父母來滿足,小時候得不到的父愛和母愛,長大後依然渴望得到,那是一生的追求,也是一生的傷痛。
2、資質一般、沒有太大出息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兒女的期望。但是,哪怕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姐妹,每個人的天資是不同的,性格秉性也是不同的,所以最終的成就也各不一樣。
就像《人世間》中的周家三個兒女,大兒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考進了北大,後來大兒子成了國家級幹部,女兒成了大學教授。兒女的成才,無疑讓周家父母的臉上十分有光,周父到哪都以大兒子和女兒為榮。
然而,身為周家小兒子的周秉坤,從小資質一般,事事都比不上哥哥姐姐,因此免不了被父親拿來和哥哥姐姐比較。父親總是覺得小兒子沒什麼出息,從來沒有在外面誇讚過小兒子。
可是,有出息的大兒子和女兒,常年在外,有時候好幾年都不回家看望父母,更別提陪伴和照顧了。而恰恰是被父親認為沒有出息的小兒子,多年如一日地陪伴並照顧著母親,用實際行動孝順著父母,讓父母安享晚年。
的確,出息的兒女能夠讓父母感到驕傲,讓父母臉上有光。但是,正是因為兒女的出息,讓他們不得不遠離父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無法陪伴和照顧父母。
然而,那些資質一般,不太有出息的兒女,他們往往會留在父母的身邊,身體力行地為父母盡孝。
結語:
身為父母,自然希望每個兒女都很孝順,但是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總得來來,在多子女家庭,孩子是否孝順,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通常情況下,以上兩種孩子是“最孝順”父母的,但是他們內心卻往往帶著傷和痛。
身為父母,在享受兒女孝順的同時,也務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其實,不管什麼時候,給予兒女關心和疼愛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