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為什麼要盯著你看,分手後只盯著前任有什麼用
前幾天收到一位師的私信,問我“如何判斷前任是否想複合?”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他一個反問句。如果對方說不想複合,你真的能釋懷嗎?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只要你想挽回,哪怕前任不復合的意圖再明顯,你也會找出各種蛛絲馬跡說服自己,“你看,ta肯定不會放過我的。”不要低估人類補腦的影響。
而分手後,你確定自己還有理性分析的能力嗎?Ta在朋友圈轉發一篇文章,你大概可以編一出大戲。
更別說前任分手後,你根本沒有可能看到ta的真實想法。所以,不要天天想著“ta能不能不讓我走?”“ta誇我,是在暗示我嗎?”所以只指著對方的反應來判斷我們能否複合是完全不靠譜的。
可能分手後的某天晚上,前任看著你們兩個的照片,覺得有點不太情願。看著街上的那對夫婦,他有點羨慕。當他和朋友單獨出去喝酒時,他真的有點失望。但是你認為ta會告訴你這些內心活動嗎?
Ta!不要。沒錯。
真正想離開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劃清界限,因為你和ta之間的這種關係已經讓ta感到不舒服了。ta最想要的就是逃離這段感情。ta這樣認為,並且已經這樣做了。
但是心理學裡有個“蔡格尼克效應“,它說的是,比起那些已經妥善完成的事,我們會對那些尚未處理完成的事,印象更深刻.
當ta的生活中出現與你有關的場景和事件時,ta的腦海中會不斷閃現過去的記憶,所以如果你沒有看到ta的行為,並不代表你們不能複合。
a被分手了,你為什麼會痛苦?
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長期穩定的關係中,夫妻會逐漸形成一套共同的“人際認知系統”,並透過這個系統填補記憶中缺失的部分。比如你可能不記得你為ta做了什麼,但ta能記得你為ta做的每一件小事。
漸漸地,對方的認知會成為你認知系統的補充,所以當你失去對方時,你會覺得“認知不再完整”。同時,由於填補這一認知空白需要時間,在填補的過程中會感到不習慣、不舒服,主觀上認為這種不足無法填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足夠長,足夠深,在分手之前並沒有和其他人形成新的共識,那麼無論是主動分手的那一個,還是被分手的那一個,其實都有這種不完整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有時候會建議大家去做對的原因。
但是當事情發生時,它們就會發生。你不能讓時間倒流,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我不喜歡失戀後勸你堅強,迅速放手的行為。我已經失戀了。我為什麼要假裝堅強?為什麼要放棄一段感情,給我定一個時間?我們開心的時候會笑,但為什麼難過的時候就不能哭呢?
如果失戀了,應該哭出來發洩情緒。有人說,哭有什麼用?它改變不了任何事情。誰說不能改?好好想想。如果你難過的時候哭了,你會好受點嗎?同樣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情很小。
最基本的東西,看似簡單,其實也是最重要的:
學會自我關懷,對自己寬容,不要把感情的失敗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照顧好自己,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健康飲食
參與那些能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動,比如重拾自己的愛好
和那些能給予你情感支援的人相處,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既然分手後的痛苦無法避免,那就讓我們正視痛苦,該哭的時候哭,該說的時候說。哭完了,我們說夠了。先讓自己舒服一點,再去照顧別人。
b、要不要挽回前任?
我見過很多想救它的人。當我走上前來,我問我:“我想要嗎?”
挽回前任?”,朋友,我又不是當事人,我怎麼知道你們這段感情要不要挽回。
“要不要挽回前任”,這句話,你最該問的人,是你自己。
我不能草率地替你決定,但是我可以幫你看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挽回之前,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有了答案再做決定。
你是真心想挽回嗎?
不是那種離開ta就活不下去的依賴,而是你覺得你是真的還愛ta,你願意和ta一起成長。
這段感情還有沒有值得你繼續下去的價值
你和另一個人在一起,一定有所圖的,要麼圖ta對你好,要麼圖ta有才有貌,這個“有所圖”就是這段感情的價值,如果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永遠是在彼此消耗,而不是相互成就,那我覺得即便是在一起了,也是重蹈覆轍,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過一輩子的。
你們有沒有觸及過道德底線,給彼此造成過重要傷害
首先家暴是絕對不允許的,你們的愛情必須建立在道德和底線之上,都是成年人了,別再相信“真愛無敵”那套謬論了。
客觀條件允許嗎?比如可以見面,有能夠接觸到的環境
這就很現實了,不管是挽回還是戀愛,異國異地成功的機率就是低,如果你們分手就是因為異地的話,只要你們可以結束異地,問題不就解決了,如果解決不了這個根本問題,那你做得再多,也只能起個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讓你思考的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想讓你反思一下,你們之前的親密關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正向的,那就別猶豫了,去挽回吧!
我就發現啊,很多人考慮好要不要挽回之後,還會問我,“你說我能不能成功啊”,這你讓我怎麼說呢,能不能成功,不是看我怎麼說,而是看你怎麼做。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挽回?因為你怕,你怕付出沒有回應,你怕努力沒有回應,你在小心翼翼地計算著挽回這件事的價效比,抱著一個模稜兩可的態度,去做一件差不多得了的事兒,那你得到的結果,就只能是不如人意。
但是就像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的
“愛情中付出的失衡是常態。也正因為失衡,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如果關係永遠處於平衡,那就也意味著結束。當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於是你付出更多,他也感受到了,於是付出比你還多。 你們的關係就會前進,且沒有停留”。
所謂的正向親密關係迴圈,其實就是設定好自己的付出限度,去合理的付出,在合理的基礎上,不要去過度考慮付出的價效比,因為你考慮的越多,你的得失心就會越重,你的付出就會越少,這對挽回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既然做出了挽回的決定,就別再糾結挽回的結果,這是不可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可控因素髮揮最大的效果。
a、建立良性情緒互動
其實前任在和你分手的時候,並不是說有多恨你,多厭惡你,甚至有些比較豁達的前任,還能和你做朋友,但為什麼你和ta接觸了一段時間,你們的關係反而還不如剛分手的時候了呢?
這就是因為你沒有和ta建立起良性的情緒互動。
剛分手的時候,你情緒肯定是消極的,你甚至會一邊懷疑自己值不值被愛,一邊又不甘心被分手,同樣的,前任的情緒也不會太好,這個時候,負負不會得正,而是兩個人的負能量被不斷累加,最後爆發了。
建立良性情緒互動有兩個前提:一是發洩出負面情緒,二是釋放積極情緒。
發洩負面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你可以去運動,用體能的消耗,來代替情緒的失控,也可以大哭一場,或者你也可以找一個空房間,和那個消極的自己,進行一場“空椅對話”。
假裝椅子上坐著你的前任,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盡情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對這段感情的態度,自己內心的痛苦,你甚至可以去卑微的哀求ta、去痛罵ta。
進行“空椅對話”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情緒失控,忍不住去哀求對方的時候,因為椅子上沒人,自然就不會有人回應你。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你真正面對前任時,ta對你的態度,就相當於給你打了個預防針,告訴你,你要是真的去求ta回頭了,估計得到的結果也是不被重視,或者是直接忽略。
在失戀過程中,學會跟自己和解,告訴自己,“你很好,失去你是ta的損失”。
至於釋放積極情緒,那就更簡單了,你怎麼開心就做什麼,當然違法亂紀的事兒,咱肯定不能做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請幾天假出去旅旅遊,條件不允許,就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吃吃飯,喝喝酒,多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當你能取悅自己的時候,你的積極情緒自然就釋放出來了。
你開心了,你傳遞給其他人的情緒就是正面,別人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你,而對前任來說,積極的情緒,不僅能吸引ta靠近你,還能打破ta對你原本的心理預期,本來以為分手後你會傷心難過,結果你態度平和,心情愉快,留給ta就是對你的好奇,和想要探究的慾望。
b、鋪墊舒適感
舒適感有多重要呢?
我們所說的個人價值,吸引力,新鮮感等等,嚴格意義上都屬於親密關係的構成要素,但能夠“維持”親密關係的核心要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舒適感。
ta為什麼和你分手,就是因為ta覺得和你在一起不舒服了,挽回的過程,就是重新找回舒適感的過程。
而找回舒適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獨立。
這也是給對方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雖然我期待跟你複合,但並不是非你不可,我還有其他選擇,如果你不跟我複合也沒關係”。
我們在鋪墊舒適感的時候,還要堅持兩個原則:保持存在感,傳遞正能量
保持存在感,其實就是一個逆向合理化的過程,前任和你分手,會用各種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的分手決定,ta會想,“我們不合適,當然不該在一起”。
而我們用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去打破否定ta的這種合理化想法,去隱晦地告訴ta,“我們其實是很合適的,我們可以在一起。”。
這就要保證我們每次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傳遞的都是健康積極的正面情緒,你可以和ta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比如今天聽了一首好歌,看了一個笑話,或者告訴ta“今天天氣真好,天氣好了,心情就好,感覺特別開心”,讓ta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是輕鬆愉快的。
但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很需要ta,你很想和ta聊天,你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主動結束話題,你可以和ta說,“我今天還有點事兒,先不和你聊了”,讓ta知道你有自己的生活,和ta聊天只是你生活很小的一部分。
透過溝通聊天去鋪墊舒適感的過程,就是一個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逐漸讓對方習慣你的存在,進而吸引ta主動靠近你。
說了這麼多,還是想告訴大家,其實要不要挽回前任,跟前任的行為和狀態其實沒有多大關係,你真正要問的是你自己的心聲,如果你一直猶猶豫豫,不敢下定決心,那前任有多少想複合的行為,你也未必會成功;如果你早就下定了決心,即使察覺不到對方任何想複合的念頭,你也會往前走。
最後借用電視劇《請回答1988》裡狗煥的一句臺詞來作為結尾吧,“搞怪的不是紅綠燈,不是時機,而是我數不清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