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前的“分手炮”,45歲男子感言:沒有讓彼此心軟
對於“分手炮”各位怎麼看?
其實我一直很反對這看似是最後一夜的纏綿,因為畢竟要離婚的兩個人,雖然仍在婚姻存續期間,可是感情已然到了盡頭,那個曾經深愛之深的人已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那個TA,那麼此時的“分手炮”算什麼?
對於即將失去的肉體的紀念?
還是那個陌生人不玩白不玩的戲謔?
我想這即便是對當事人來說都說不清楚。
前不久一位朋友講述了他的“分手炮”,讓我也感慨良多,同時對“分手炮”也有新一層的理解。
朋友叫張楚,今年45歲,和妻子李夢25歲那年結的婚,結婚前互相還是大學同學關係,因此這段婚姻持續了整整20年,這已經是一段漫長的旅行了,畢竟人生能有幾個20年。
而讓20年婚姻走向終結的原因不是外部干擾,單純就是生活的瑣碎磨滅了互相的好感,聽著張楚絮絮叨叨講述了不少生活的摩擦後,突然讓我想起了一位情感專家的話:
“多數時候,壓垮婚姻的,不是共同利益和觀點出現了分歧。
婚姻不是從面紅耳赤中崩塌,是從一頓飯、一句晚安、一件衣服、一聲早起中開始變質。
無聊、不耐煩、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這些負面的感觸,從細小的生活瞬間,潛滋暗長,最終主導了婚姻的走向。”
因此張楚和李夢的婚姻,這一段話完全可以概括,或許當時張楚多耐心聽她說說話,或許李夢當時能控制一下脾氣,也許倆人的結果完全不同,可到了最後倆人都不願意再回頭看,所以結果似乎也只有一個。
在兩人互相對於婚姻沒有了異議後,於是把離婚的日期就定在一週後的星期一,也就是張楚給我講述他的這個故事的前天。
離婚前的一夜,倆人默契的都沒有提這件事,李夢難得早下班,也更難得在做飯的時候沒有叨咕張楚。
同樣,張楚也早早回來,幫助李夢做飯,擺盤,上菜,吃飯。
吃飯的時候倆人談及過往,幾度哽咽甚至淚流滿面,張楚能看出來她其實不捨得離婚,當時李夢沒有提,同樣張楚也沒有主動提出來,對於這種明日後的分道揚鑣,倆人是既感傷又感慨。
張楚說李夢沒有提出來或許是她好強的性子與固執的性格,讓她不肯說一句低頭的軟話,而張楚這些年說了太多的軟話,太多的言不由衷,他真的不想說了,也說不動了,“也罷,離就離吧!”
因此在哭過三次,酒過三巡後,倆人擁吻在了一起,張楚熟練地脫去了李夢的上衣,迎握酸澀的醇香;李夢也同樣熟練的伸向張楚的兩腿之間,把住了那根柔軟的堅強。
就這樣倆人住在了一起,抵死纏綿到了筋疲力盡,從20點到了22點,之後休息了半小時又戰鬥到了凌晨1點。
用張楚的話說,這次“床笫之歡”是多年不曾有過的融洽。
“沒有了生活的瑣碎,也沒有了怨氣,只有心平氣和的享受以及魚水之歡的閒聊。”
從張楚的眼神中能看出來他很歆享這種久違的溫馨和睦。
然而這一番肉戰後卻並沒有改變兩個人的心意,也沒有心軟,第二天依然心照不宣地去辦理了離婚,李夢開著車一路上都在流淚,張楚也忍不住落淚,然而李夢開車的手卻沒有一點鬆動,不到20分鐘就結束了這段持續20年的婚姻。
“這一切就好像一場夢,以後我來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我沒有能給她幸福,真心希望她未來能過上她期望的生活。”
確實,一段長達20年的婚姻,有多少人能如此堅定?其實在我眼中,張楚和李夢並非婚姻和生活上的失敗者。
倆人共同育有一子,聰明健康,之後也會有倆人共同提供生活支撐去撫養,倆人收入頗高,屬於中上等水平,在生活上超過了這個城市99%的人。
婚姻上兩人的分開只是不再和對方一起生活,並非沒有了愛,只是愛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加宏觀。
因此他倆依然是成功的,依然值得,也配擁有幸福。
而回到最初,那段“分手炮”應該發生嗎?根據我以往的想法,既然離婚就不應該“分手炮”,可是此次我卻不這麼認為。
性關係的發生源自於愛,很明顯張楚和李夢依然有愛,那麼無論是依據法律,還是人類的本能,就可以為了彼此的或者自私一點去發生關係,將這份愛傳給對方,同時也放在自己身上。
這段“分手炮”早已超越了性的行為,而是一種對失去的祭奠,對於未來的祝福。
好似“此時無聲勝有聲”一樣,沒有過多的言語,只看我為你做的夠不夠多,夠不夠快,夠不夠盡力就行。
這何嘗不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呢。
“人生短短几個秋,不醉不罷休。”
把握住能把握住的幸福,不讓別人難受,更不讓自己坐立難安這個是最重要的,幸福是有很多種方式去實現,不要困於一處,勇敢去選擇,去爭取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