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也出現恐婚恐育群體比城市多很多
當下,不僅大城市的人有恐婚恐育情緒,這種情緒也開始像城市蔓延。其實年輕人的這種情緒,恐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由婚姻附帶而來的人與人、人與物的各種關係。對男性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婚後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害怕婚後失去自由和選擇權。而女性則有著和男性不同的焦慮點:害怕婚姻會葬送愛情,拒絕向“家庭主婦”的角色轉變,缺乏安全感,害怕生孩子帶來的一系列身體不適等等。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生出現恐婚恐育呢?
恐婚恐育,應該屬於社會生活形態變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可能會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也沒必要對此過於擔憂。
改革開放之前,很多的農村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生活形態。改革開放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高考的恢復給更多農村人走出農村就業的機會,幾乎於此同時,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開始進入嚴格執行計劃階段。
這幾種因素的疊加,導致從80年代中後期後開始出生的人,從一出生開始,生活條件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與之前的所有人都不太一樣,且一直在變化過程中。這幾個因素當中,生活條件對人的影響相對來說最小,生活方式和就業機會對人觀念的影響,決定了這些人的生活形態和觀念,一直都處在變化過程中,難以有一個穩定的狀態。
由於家庭教育的原因,從八五後出生的人,大多數一直都在鮮花和掌聲當中成長。教育觀念當中”你真棒“的所謂讚賞教育,家庭當中成員人數的減少,帶來的是這些在周圍所有與自己相關的人一致地關注當中長大的人,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樣習慣於紀律和服從,習慣於義務和責任。他們更多的具有自我權力意識,從集體合作、義務責任方面相對弱化。再加上整個社會由於吹氣一般富裕起來,對物質方面的需求處於無限放大過程中。
這樣的現實,是全社會共同發力帶來的,非正常的。我的判斷是,隨著我們國家發展速度的穩定,人們的生活形態變化不再那樣劇烈,社會觀生活觀價值觀趨向於合理。家長知識水平的提高,這樣的非正常現象,會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迴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