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間我分手了3次,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次我讀懂了愛情
文|李彎灣
最近我分手了,這是10年來,我第三次分手。回想起這三次分手,感慨良多,今天就說一說吧。
第一次分手,是在高三的時候(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談論這件事,過去我一直都在迴避它)
那年高二的寒假,我和我們班一個姑娘在一起了。我是住校生,她是走讀生。
有一天,我們一起去了一個同學家聚會,因為那段時間壓力實在太大了,班裡動不動就有人生病了,一個人生病,七八個人要去陪同——一方面是真的同學感情深,去醫院照顧;另一方面是因為上課太無聊了,大家出去透透氣。
我們最後在一個同學家吃飯,我喝了很多酒,於是被她拖回了家。醒來才發現,她在我身邊躺著。
她們家有三套房子,我們去的是其中一套。她安頓我睡下以後,她就走了。誰知道半夜兩三點,她又回來了。
鬼使神差的,我們發生了關係,笨拙、挫敗,說實話,第一次的感覺並不美好。但是有了第一次,後面就有了無數次。
那時候,我距離成年還差幾個月。等到高考要體檢的時候,她說她懷孕了。
我當時瞬間崩潰了,因為當時查了百度,百度上很多答案都在說——懷孕了不能參加高考,要被學校開除。我當時每天都借同學的手機查百度,看看抽血會不會檢查出懷孕。
最後沒辦法,硬著頭皮去體檢了,體檢後,她就獨自去了小黑醫院做了人流手術。
後來,我們就分手了。這件事帶給我的打擊,可能是我到目前為止,遭受過的最大打擊。
因為這件事在班裡傳開了,幾乎所有的同學,都不理我了,包括宿舍的8個室友,幾乎都沒有再跟我說一句話。
高三的後半年,我只有一個心願,趕緊高考,考完趕緊回家,我只想逃離,逃避。
後來,我打電話問她,向她道歉。她沒有接,我加了她幾百次QQ,她也沒有同意。
那半年,我幾乎都是在地獄裡度過的。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一段非常糟糕的經歷。
當然,我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教育系統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教育系統不應該回避性,不該回避性教育。大大方方的講,避免那些跟我一樣一無所知的青少年走入歧途——因為,它毀了我倒無所謂,但它差點毀了一個青蔥少女——縱然很多人會說那是我的錯,但性教育的匱乏,也是一部分原因。
我們應該在寬敞明亮的地方,告訴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不要偷吃禁果,安全比愛、比性更重要。
如果你現在年紀尚小(曾經好幾個高中的孩子私信我問我感情問題),在此我真的想說——性是一件美好的、愉快的事,但是你需要為它做好充足的準備,瞭解相關的知識。充足的準備包括——年齡,最起碼你要成年;性知識;安全措施;心理準備。
第二次分手,是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談了兩三年的女朋友,說走就走了。
突然間從甜蜜的愛情掉到苦澀的深淵,我原本非常好的視力,因為長時間失眠成了高度近視;體重爆降;整天失魂落魄。。。
當然,為了挽回她,我嘗試了一切我當時能想到的辦法。痛哭流涕、下跪求饒我都幹過,最後我還謀劃了一場盛大的表白儀式,在她們樓下,擺上蠟燭,唱起情歌。。但她還是拒絕了我。
五年之後,我再回過頭去看這次分手,如果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去做這麼蠢的事了。
這兩年間,我接觸了很多失戀的讀者,他們在分手後的做法,跟我當初基本一樣,就是想方設法的去挽回,痛哭流涕、不要尊嚴——但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結果。
一般人分手後,第一反應是恐慌、迷茫、“活不下去了”,甚至把這種情緒誇張成深愛。希望付出一切,跟對方重歸於好——但對方在這個時候,往往並不買賬。
真的,當一個人真的下決心要離開你了,你怎麼挽回都是沒用的,別費那個勁了。
第三次分手,發生在不久前。我和我現在的女朋友分手了。
我們都在北京,都非常的忙,加上很多觀念不一樣,我們在一起的兩年裡,她大多數時候都不快樂。
跟她分手後,我很平靜。我知道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她對我們的戀愛狀況不滿,看不到未來幸福的可能。比如我是個工作狂、死宅、很少與人社交;她是個喜歡玩、喜歡市井生活的人。
我很愛她,但是我並沒有在分手那一刻,去跪下來求她不要跟我分手。我思考了很久,問了自己很多問題——我能不能有所改變,能不能為她的心怒哀樂負責一輩子,能不能跟她一起去做她想做的事,或者我也愛上她喜歡的事。
從十年前到現在,我對愛的認知發生了很多變化。以前我更多認為愛是一種自我感覺,但現在,我覺得愛是沉甸甸的東西、份量很重的。因為每一份真愛,都渴望永恆。但是我們需要為永恆做好準備——經濟上的、精神上的、人格上的準備。
如果我決定要跟她在一起,那麼我就要保證在結婚後,我依然可以一如既往的對她好,讓她開心——如果我做不到,真的沒必要為難彼此、互相折磨。愛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一種實際行動。
當然了,我這幾天也想清楚了,其實沒有什麼比愛更重要——這至少是我快樂的源泉。
與以往不同的是——我不想再挽回她了,我只想重新追她。就算她一年半載接受不了我,我也會願意繼續付出,因為我想清楚了——愛的本質,是付出、是奉獻,如果你不能從奉獻中感受到快樂,這份愛終會變成折磨。
這跟五年前、十年前那種“沒有你我活不下去”“就算你不愛我,我也會愛你一輩子”的應激反應不一樣。
希望讀到這裡的每個人,都能仔細思考一番,都能對自己負責、對對方督責、對愛情負責。如果不能給對方最好的自己,放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人啊,不要太自戀。人家沒有你,其實也能活得很好,不要“仗愛欺人”,因為我們往往都沒有那麼堅定,糖衣炮彈還是會讓人淪陷的。
長久的愛,是理性夾雜感性的,不要一時貪歡,誤人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