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模式出自哪裡
受害者模式出自哪裡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常常感到挫敗和疲憊,而“受害者模式”這一詞彙已經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話題。該模式認為,一些人傾向於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能夠找到理由來證明他們的健康、財富、和工作狀況並不好,而且他們採取消極的態度面對這一切。那麼,這個“受害者模式”到底來自哪裡?
從心理學角度看
最初,此概念是從心理學中提出的,併成為被廣泛研究的結構性心理學理論。它認為,許多成年人在心理上受到了我們童年中需求滿足的方面的抑制,因此,他們經常處於一種弱勢地位,會產生需要幫助和安慰的強烈願望。如果這種情況變得不可避免,我們就有可能會被動地採取保護性的方法,試圖去證明自己的無務,以獲得安全感。
社會結構因素
當然,這一現象還有與社會結構有關的方面。社會結構通常被定義為無法改變的環境變數,這些變數包括個人的性別、種族、階級等因素。這些結構因素,以及隨之而來的優越和劣勢,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些人成為了社會的弱者,因此,這些人更容易被刻畫成受害者。
文化元素
此外,文化元素也可以對“受害者模式”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典型的被動文化容易將“受害者”作為一種備選標籤,透過描述感知自己處於無助和危險中的語言,來反映諸如疾病、貧困、失業、虐待、歧視等現實情境。在這樣的情況下,自我認同是與“受害者”這個標籤聯絡在一起的。同時,社群認同也會減輕自尊和恐懼的感覺,從而再次提高“受害者模式”的可能性。
智慧AI的介入
最近,智慧AI技術的崛起、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和社交媒體的重溫,很可能也在影響著個體形成反應模式。事實上,人們現在更有如訴諸數字、檔案和記錄的功能來記錄自己的失利,從而成為一個“受害者”的節奏記錄。
結論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