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意思是什麼
唐代詩人王之渙初入涼州時,面對黃河、邊城的荒涼遼闊景象,並聽到《折揚柳曲》所產生的感慨。黃河洶湧澎湃波浪滾滾地向東流入大海,由自下而上、由近及遠的眺望,它象一條白帶緩緩向雲端飛去。“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種樂器。楊柳,指北朝樂府《折揚柳歌辭》。淒涼幽婉的笛聲吹出了戍邊者軍人處境孤單和危險,誰人鄰憫誰人過問,笛聲充滿強烈的怨恨。戌守者他們深深知道:此處天高皇帝遠,才有了楊柳不青和離開人想要折楊柳寄情而不能實現願望。只有為保衛國家而戍守邊關愛國情懷。詩最後兩句,也表達詩人對這種景象而產生感想,以問話的形象來讚揚戍邊的將士為保家衛國而勇敢守衛在關口。
王之渙全詩:
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似在白雲間奔流,波浪壯闊;玉門關矗立在群峰之中,顯得孤遠和孤危。何必埋怨羌笛吹響那哀怨的楊柳曲,是春風吹不到、春光遲遲不來啊。表達守衛偏遠疆土的將士,心中惆悵難忍的思鄉之情,又有對當時統治者缺乏對邊塞體恤、關懷的抱怨和無奈。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