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精選3篇)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清明》詩,流傳至今,成了詩歌中的經典之作,每到清明來臨之際,都會被無數人朗誦吟詠。其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一千多年後,成了清明期間最深入人心的天氣標籤。
那麼,為什麼清明時節會“雨紛紛“呢?它有沒有科學依據?雖然民間有各種說法,但氣象專家解釋說,從專業角度講,“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有科學依據的。
眾所周知,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春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曆書》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中國傳統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節日四大祭祖節日。
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後,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茂盛之意。這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萬紫千紅,滿園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時節,正是寒冷過去,春天來到的時候。這時,來自西伯利亞、長期霸佔江南的冷空氣開始減弱,海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冷暖空氣經常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在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裡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其三,清明前後,地球大氣層裡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雖然它預示著天氣回暖、花紅柳綠,卻也常常“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就叫“潑火雨”,也就是“清明雨”。杜牧所寫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傳說名字故事 篇3
七月十五,鬼節前後三天,家裡一旦丟了東西,就不能找了。
這規矩,是老街大油商海爺府上的大奶奶立下的。
照大奶奶的說法,鬼節那幾天,到處都是鬼,鬼看見喜歡的玩意兒,順手就拿去玩兩天。人若是找急了,東喊西叫的,鬼會不好意思,一不高興,就把東西給毀了。人生苦短,幹嗎要跟鬼過不去?
往常的鬼節,府上也就丟個盆啊勺啊,或者斧子剪刀的,且鬼節一過,大多還都找著了。可這一次太蹊蹺了,竟然丟了個活生生的大姑娘!
姑娘名叫小翠,是大奶奶的貼身丫頭,平日裡,她伺候大奶奶的起居,比伺候親孃還細緻。
大奶奶吸水煙,菸絲是從南方運來的,用青紙包著,胭脂盒般大小。開啟一聞,三步開外有奇香,據說京城老佛爺最愛這個。
這煙易潮,潮了還不能暴曬,否則會走味。唯一的辦法就是放在特製的鐵板上,用火來炕幹,邊炕邊用食指快速撥動。小翠每炕一回煙,指尖都有個亮晶晶的小水泡。
小翠失蹤那天,隨大奶奶到街上閒逛,大奶奶看街邊金燦燦的炸香乾很誘人,忍不住嚐了兩串,誰料不久便覺得肚子疼。大奶奶急匆匆去了茅房,便讓小翠在外面守著,等大奶奶出來一瞧,小翠就不見了。
丟了小翠,大奶奶那真是跟掉了魂兒似的,茶飯不思,連水煙也不吸了。老爺怕大奶奶急出病來,派人四下尋找,可找了幾天也沒音信。
大奶奶嘆道:“別找了,一定被哪個冤鬼借去了,你找太急,鬼會傷著小翠的……”大奶奶這話一下子讓人想起頭兩天的怪事兒。
那天,因為覺得陰氣重,大奶奶請了一副剛開過光的念珠,從小翠手裡接過來線竟斷了,珠子掉了一地。
大奶奶寬慰小翠:“遇上邪事,晚上放幾盞荷花燈吧。荷花燈能搭救冤魂駛進南海,這叫慈航普度。”
當晚放燈時,別人的燈都漂得很遠,唯有小翠的燈走走停停,漂到河中央時,竟沉了。
聯想到這些,大夥對大奶奶的說法就更深信不疑。然而,半年過去了,儘管大奶奶經常拜佛、施善粥,可這鬼還是沒有把小翠還回來。
人們便開始流傳,說那天大奶奶身上帶了不少銀兩上街,大奶奶去茅房把錢囊放小翠手上了。小翠見財起意,被孃家人藏起來了。
話很快傳到小翠家人耳朵裡,一家人百口莫辯,就拖家帶口地跪到大奶奶府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冤。
大奶奶扶起小翠父母:“小翠對我貼心,這孩子是什麼樣的人,我清楚。”
聽罷,小翠她娘一把拉過小翠的妹妹小梅:“大奶奶,這是小翠的妹妹小梅,以後就讓這孩子到您跟前使喚了,幹個粗活,學點規矩。”
大奶奶微微側臉瞅小梅,麵皮細嫩,五官俊秀。特別是那一雙眸子,恰如十五的明月,又如一對金燦燦的銅鈴,彷彿眨一下就能發出清脆的聲響。
“多大了?”大奶奶問。小梅微微頷首,絲毫沒有鄉下閨女的畏縮怕生,聲音似楊柳拂風般從容柔和:“回大奶奶,小梅十六了。”
大奶奶長哦了一聲,乍聽卻像嘆了一口氣。半晌,點了點頭,算是應允留下。
別的丫頭剛進門,免不了捱罵受罰,可小梅舉手投足好似被人調教過,章法禮數樣樣周全。
大奶奶傢伙食好,但小梅從來只吃八分飽,且不食魚蝦,怕身上腥氣,衝撞了別人。豆蔻年華長相又甜美,很快府裡的人都喜歡她了。
這些喜歡小梅的人裡面,就包括老爺。
這天,天氣炎熱,老爺書房的門窗突然關了。半晌,吱嘎一聲,老爺出來了,滿面紅光,好似飲了美酒。
小梅也低眉頷首地走了出來,邊走邊整理衣襟,將額前汗溼的髮絲理順,倆眼東瞟西瞄,好似夜間出來的小老鼠。
小梅到園子裡給老爺煎水泡茶,遠遠地看著劉婆婆走了過來。
劉婆婆以前是老爺母親房裡的丫頭,後來腮裡頭起了塊瘤子,半邊臉鼓得老高。當丫頭不妥,嫁又嫁不出去,遂留在了府裡,幹不了場面活兒,就看管府上的花草樹木。
府上的人勢利,都沒把她放在眼裡,只有小梅對她很客氣。
小梅給劉婆婆遞了個馬紮,還從兜裡掏了把瓜子給劉婆婆。
劉婆婆盯著爐火說:“這泡茶的水一沸太嫩,三沸太老,只有二沸,聲如馬蹄,泡茶最好。”小梅笑:“劉婆婆跟過大夫人,見多識廣。”
劉婆婆半邊臉一抽,像是笑了:“水煮過了火,能涼回去,可做人要過了火,就回不了頭了。孩子,你懂嗎?”劉婆婆的眼睛盯著小梅,似有一股子銳利,她臉唰一下就紅了。
她知道劉婆婆說的是啥,故意裝憨:“劉婆婆,我咋聽得雲裡霧裡的?”
“剛才這話,我和你姐也說過,她也說沒聽明白,你可別和她一樣。”
小梅沒言語,劉婆婆將瓜子殼順手丟到爐子裡,頓時,一條血紅的火舌躥了出來。
“你真以為那荷花燈會那麼容易沉?念珠就會那麼客易斷?你姐如果是鬼借去的,還能回來,要是人弄丟的,恐怕就永遠回不來了。”劉婆婆轉身走了,小梅腦子裡轟的一聲,一片空白。
小梅想起娘帶她進府的前一天,在她耳邊傳授男女之事。小梅聽得腮紅耳熱,娘嘆口氣,窮人家的丫頭想出頭,只能靠這兩下撐腰了……
爐火上的水開了,源源不斷地翻滾到爐火裡,燒成的白汽。
微風吹過,小梅一回頭,冷不丁看到遠處濃密的花叢中隱約像是有雙眼睛,目光穿林打葉,有如臘月的寒風,鋒利,陰冷。
小梅走過去,啥也沒瞧見。
低頭,卻見腳下,散落了一地被掐碎了的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