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多數是耐人尋味的。有些老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可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讓人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孔...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多數是耐人尋味的。有些老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可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讓人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一國之君應該盡為君之道,而為官的應盡為臣之道,父親就要盡為父之道,而兒子就得盡為子之道。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關於男子的“修身”的行為準則。而在農村裡有些老人也常會對後輩說起“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樣一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
這句老話的前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君不進臣房”,其意思是說一國之君最好不要輕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裡去,一來是君臣有別,尊卑不能亂。二來是這樣還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寶貝,從而會產生貪瀆之心,這樣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臣子都是不好的,奪人所愛非君子行為!
而“官不入民房”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首先當官的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裡,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於老百姓也是不利的。看到的人就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會勾結官員幹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父不進子房
字面意思是說,父親在兒子長大了以後,不要輕易到兒子的房間裡去了。這個是因為人都有隱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同樣需要尊重兒子的隱私。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在過去父親如果找兒子有事情了,並不是直接去兒子的房間裡,而是找人把兒子叫過來到廳堂裡面來。其實,古人這話是有道理的,兒子雖然是自己最親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隱私的,尤其是在結婚了以後,最好不要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裡,要尊重兒子的隱私,萬一讓別人看到了,那是會鬧出閒話的。
所以,農夫認為這兩句話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準則,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如果你家經常豪車出沒,那在村裡肯定會遭人議論的,為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而兒子成家了以後,也最好是分開生活,不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還能避免閒言碎語。
俗語是應時而生的一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話語,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有流行,它們常常以朗朗上口且言簡意賅為人們所知。
在農村,就衙門做官的人和父親這兩類角色產生過一句俗語,便是所謂的“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其中有什麼意思呢?做父親的怎麼就進不得孩子的房間呢?
一、官不入民宅。
官府代表著權力,但是如果隨便進入平民的家裡,要麼就是這一家有官司上身,會給這個家庭帶來不好的事情。如果不是官司的話,那麼還會被他人認為這是官民私通,可能還會是官商私通,那樣對於官員的名聲是不好的。
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為官之道,意在提醒當官者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可與平民發生太密切的關係,更不要經常出行平民人家坐客。那樣是會有不好的風氣傳出來的,更是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父不進子房。
說到父親不到兒子房間裡去,很多人都會感到很好奇。
為什麼做父親的不能進自己兒子的房呢?其實這只是一句老話了,不是說百分之百不讓進,而是最好不要進入兒子房間特別是在兒子成婚後。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對於青春期以後的孩子們,父母在進入孩子房間前都應該先敲門,這是對於孩子的尊重。
此外,在兒子結婚後,公公跑到兒子兒媳的房間也是有些不妥當,如果真有事情可以在廳堂說,沒有必要進兒子兒媳的臥室。雖然什麼事情都沒有,但是人言可畏,這樣對於自己和孩子們的形象影響都不好。
有書君認為這兩句老話都是有其道理的,它們提醒著人們不管是為官還是為人父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做出違反倫理道理的事情。
謝邀!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是農村的老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不要輕易進入到老百姓的房子裡;做父親的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這是農村的老話,其實也適用於其它方。
官不入民房。做官的不論清官、貪官都要避嫌。當官的苐一要有點官架子,不能隨便與貧民親近,要讓百姓敬而遠之。苐二也要避免別人的閒言碎語。如果為官的隨便出入貧民家裡,未免會有閒人的流言蜚語流出。這不僅不利於為官的聲譽,如果流言蜚語流傳到上司耳中,輕則影響前程,重則還有丟官的可能。所以,官是不可入民宅的。
父不入子房也是同樣道理。兒子大了成家立業,做父親的就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了。一則做父親的也要避免鄰里的閒言碎語;二來兒子成家後總有一些不便讓父親看到的隱密私事。
所以,"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其中的避嫌疑、尊重隱私,在今天看來還是適用的。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謝謝邀請。這不是農村老話,這是古代傳下的諺語,也可說是“古訓”。
意思是,官不入民宅,是官貴民賤。父不入子房,是公“媳”有別。其中的道理很明顯的。
其中道理,在封建社會里是有一定道理的。民宅中也有好寶貝和漂亮的女人,一旦被惦記上都有麻煩。父不入子房,一般說的是兒子己成家的,房內有兒媳婦若碰巧換衣等就尷尬了。直到現在父親也不能隨便不敲門就進女兒的房內,母親不拒。
所以不論古代現代城市農村“父不入子房”這句話可以說是不成文的規矩,做公公、父親的若有意亂闖入兒女房內,就是人品有問題了。當然做長輩的是通情達理的,大白天確有急事母親可隨便進。
“官不入民宅”這句話對當今而言就有些沒理了。因為,官民是一家,幹部下居民區和鄉村進百姓家是觀察民情,聽取民意。所以這句話不適合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每年春節從中央到基層都有大批幹部進民宅送溫暖,體察民情為民解憂。
那更多的是一些禮數和身份的尊卑之分,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避免閒言碎語.謝邀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不知大家聽說過麼,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官不入民宅”,是說過去當官的人不隨便進入普通百姓的家。究其原因:一是當官的高高在上,看不起普通百姓,到普通百姓家有失身份;二是官府也有明文規定,不允許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混在一起,怕你私通百姓造反;三是有擾民之嫌,當官的人來到百姓的家裡必須要好酒好肉招待,會無端增加百姓沉重的負擔,說出去也不好聽,對當官的和百姓名聲都不好。
“父不進子房”,這裡的“子”是指兒子和女兒,在過去子女成人後,父親是不會隨便到子女的房間去,因為那裡是子女的私密空間,有道是“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尤其是兒子結婚後又有媳婦的加入,更不能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萬一碰到尷尬的事多麼難堪,這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假如父親不打招呼擅自闖入成年子女的房間,那就是為父不尊,傳出去令人不恥。
“官不入民宅”,拿如今來說就已經過時了,我們黨提倡的是人人平等,官兵一致,走群眾路線,進村入戶扶貧濟困,為百姓解憂,謀鄉村振興。
“父不進子房”這句話今天依然適用,這是對成年子女的應有尊重,誰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都不想別人擅自闖入打擾,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
不知大家有何看法?歡迎留言!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官不入民宅”
🍀這句老話的前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君不進臣房”,其意思是說一國之君最好不要輕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裡去,一來是君臣有別,尊卑不能亂。二來是這樣還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寶貝,從而會產生貪瀆之心,這樣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臣子都是不好的,奪人所愛非君子行為!
🍀而“官不入民房”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首先當官是要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裡,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從而有人會編排重傷他,對於他仕途不利。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於老百姓同樣也是不利的。一來會讓他們經濟方面增加負擔,二來讓看到的人就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會勾結官員幹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父不進子房”
🍀字面意思是說,父親在兒子長大了以後,不要輕易到兒子的房間裡去了。為什麼父親不能到自己親兒子的房間裡去呢?這個是因為人都有隱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同樣需要尊重兒子的隱私。古人這話是有道理的,兒子雖然是自己最親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隱私的,尤其是在結婚了以後,最好不要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裡,要尊重兒子的隱私,萬一讓別人看到了,那是會鬧出閒話的。
🍀古人這兩句話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準則,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如果你家經常豪車出沒,那在村裡肯定會遭人議論的,為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而兒子成家了以後,也最好是分開生活,這樣不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還能避免閒言碎語。
完整的說法是“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孔子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想家,漢代的董仲舒在孔子思想學說基礎上,最早提出了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用此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和行為準則。“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是三綱五常內容的一條細則。
“君不入臣房”,是君主對臣子的信任和尊重,即所謂用人不疑。也避免產生對臣子家眷,財務有貪念的不好輿論。
“官不入民房”,是官吏對百姓的尊重,意思是以免對百姓的財務起貪念,也避免引起百姓的不安,造成擾民。
“父不入子房”,是指兒子結婚後,父親不再進兒子兒媳的房間,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閒言碎語。
這些是群臣,官民,父子之間的行為準則,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道德倫理關係。
農村老話:”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問話對古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放到當下,其寓意也是深遠的!那麼,”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官不入民宅,講的是兩方面的意思:一個是怕的親戚關係扯不清:是親戚的還好,如不是親戚的,人家還以為你這個當官的跟這家有特殊的關係,會以為你們有什麼私下交易,這就容易造成誤解;
二個是怕的男女關係扯不清:這在過去農村還真有過這樣的現象:
我們生產隊有一個寡媽子,才三十多歲,年紀輕輕就死了男的,家裡就只有孃兒母子倆,我們當時的大隊書記呢,有事沒事的三天兩頭往她家裡跑,後面還不是傳出了挑色事件了,在過去農村裡叫作風問題。
你說這官經常到民家跑來跑去,能不叫人懷疑嗎?
父不進子房也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做父親的不隨便進到兒子的婚房,不然就會造成”男女授受不親”的誤解;
二個是,做父親的也不要隨便進到女兒的閨房,女兒長大了,畢竟有自己的私密和女兒用品,做父親的當然就不方便看到了,不然就會說你:真不怕醜!
所以只有做母親的可能進到女兒房間,就沒人講。
在我們農村還有兩句老話,跟題主講的意思差不多,也是要你避嫌的:
第一句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話的意思是:經常在河邊行走,怎麼可能不打溼鞋子呢?後來形容經常做一些有風險的事情,肯定有一天會受影響,很難保持自己的清白。
第二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指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子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不然,別人會以為你想偷人家的瓜和李子,比喻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和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農村老話:”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告誡我們:
做官的,不要有私情,要清正廉潔,哪怕是你的親戚,也要公事公辦;做父親的要品行端正,在兒女面前做出榜樣,跟兒女帶好頭;另外,不管是做官也好,為父也好,要學會避嫌,做官的不要隨隨便便就到老百姓家裡吃吃喝喝,不然別人還以為你跟他們家有什麼關係,就會認為你處理事情會偏向他們一家,這就有點扯不清關係了;再有,這做父親的也不要隨隨便便就進到兒子的婚房,甚至還關門,知情的還好說,不知情的還以為這做父親的和兒媳有一腿,這不就更加讓人誤解嘍!
所以,這做人吶,要行得正,坐得穩,能不往河邊走就不往河邊走,儘量不走進別人家的瓜田李下,維護好自身的清白,不要留下什麼口舌,讓人家說長道短的!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啊?
農村老話幾千年口耳相傳當然有它的道理。這句話意思很好懂,就是當官的不要輕易進入平民百姓家,父親也不要輕易進入兒子的房間。過去講當官進入平民家,會擾亂人家正常生活,會帶來很多麻煩。兒子大了,特別兒子結婚後父親更不能隨便進入兒子房間,家庭須有長幼之分,男女之別,所以老話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有道理的,當然現實社會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