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你說不出的憤怒,有du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負面情緒,是有du的。
如果我們不懂得,
該如何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
不知怎樣處理自己的攻擊性。
便會把攻擊的矛頭指向自己,
慢慢走向自毀。
今天,看到一個好朋友A的朋友圈,她寫到:
昨晚聽說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因為抑鬱症走了。我最喜歡的LinkinPark主唱查斯特也因為抑鬱症離開了,他41,我今年37。
01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好好愛自己”
當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
我的這位好朋友A幾年前得了抑鬱症,我去年見到她,和她面對面坐下聊天,她告訴我,她花了好長時間,才從那種糟糕痛苦的心境下走出來。
我可以體會到她的那種艱難。
A在內地一所學校做老師,家裡的獨生女,各方面條件都不錯。
三十歲開始,沒有男朋友的她開始感受到壓力,這種壓力日趨明顯,她媽媽開始給她安排各種相親。
單位的各種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對她議論紛紛,漸漸她覺得自己開始不對勁,曾經對自我價值感的肯定一點點消失。
“在我最糟糕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覺得愛情永遠不會到來。我不孝,也沒有魅力,我曾經為之努力的一切在一個男朋友面前都失去了意義。”
她不知道用什麼當做她負面情緒的出口,她一向是個乖巧文靜的孩子,只是內心又非常敏感,負面情緒累積得越來越多。
漸漸的,她無法入睡,失眠,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
02
得抑鬱症的都是“好人”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種說法,得抑鬱症的都是好人。雖然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說法。
它的意思是:
一個看起來溫和柔善的“好人”,通常不懂得如何去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受到了攻擊也不回應——他們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將攻擊轉向自己,繼而壓抑成疾。
心理學中,關於人心理功能的防禦方式有很多很多種,大部分人都是用防禦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但是,“好人”運用的防禦是:
不向外釋放,自我攻擊和自毀。
雖然這些“好人”也許各有各的問題,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好人”,但他們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懂得如何發洩自己糟糕的情緒,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攻擊性。
或者說,他們的潛意識模式在這種發洩、處理上是有欠缺的。
我以前讀大學時的一位老師,就是一個看上去永遠不會發火的男人,對人謙和。
他妻子則完全不同,也是我們學院的老師,說話大聲、脾氣大,經常斥責學生。
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附近水果攤撞見這對老師和賣水果的攤主爭執。似乎是他們買回去的水果爛了,他妻子破口大罵老闆要求退換。
而我的老師站在一邊,想扯開妻子又猶豫不決,似乎想跟老闆理論又被妻子一隻手推開。
我至今記得他當時的身影和表情——
孤獨、無助、落寞。
妻子當街和小販的爭吵扯下了他想要保全的顏面,而他卻無力表達一句指責和對這一切狀況的憤怒。
我不知道那一刻這位從來與世無爭的謙和的男老師有沒有看見我。
但我知道,在我畢業的第三年,他從居住的樓頂躍下,因為抑鬱症。
生活當然不會十全十美,我們總是會被各種自身的負能量和他人投射過來的負能量圍繞。
從不發火、從不失控、從不表達憤怒、從不攻擊他人,這樣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他們沒有一個很好方法去疏導負能量,負能量埋在內心,被他們盡力壓抑剋制,想辦法消化。
但是,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當正能量無法再去有效轉化負能量,而負能量越積越多,到了一個點。它對人的神經的傷害幾乎是不可逆的。
至少,你必須要透過醫生和藥物的專業治療才能緩解,而無法將它控制在可以自我調整的範疇。
03
有憤怒就要表達,有壓力就要釋放
你有沒有試過氣得全身發抖的時候?
我試過,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在景點停車場對我們亂收費的大爺,我和他理論不成就發火了,還威脅說我要報警。
當時坐在我車上的另外四個朋友都嚇壞了,他們說,從來沒見過我這樣憤怒。
我記得那種憤怒,憤怒幾乎將我淹沒。
我也記得我身上湧出的對這個企圖透過不法手段,多收停車費的人的強烈的攻擊性,憤怒和攻擊性的能量很強。
以至於那一刻我“忘我”地進入了一種很本能的表達攻擊性和憤怒的狀態。
所以那個時刻我的樣子讓朋友們震驚——那不是平時文質彬彬溫和有禮的我,而是一個張牙舞爪、錙銖必較、滿懷敵意的人。
但這就是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人的本能裡就有攻擊性。
一個人的本能裡,其實有和愛一樣多的恨。
在這個廣義的恨裡,有大量的攻擊、憤怒、不滿。
有這樣的本能不意味著我們是“壞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而我們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去表達它。
但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機制有問題:
他無法表達憤怒、攻擊,或者在他的現實裡他不得不在理性上強烈壓抑自己。
不能去攻擊他感到憤怒的那個人,那件事,他可能就無法有效地釋放和轉化自己的攻擊和憤怒。
這種強大的能量,如果無法向外釋放和轉化,就會向內毀掉他。
我可以對亂收費的老人“忘我”地發火,在那一刻我並不在乎我看起來是不是“惡人”,這只是在說明,我在表達我體內已經無法控制的憤怒。
即使過火,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被容納的,不會對我的生活、我身處的世界帶來永久性地摧毀。
但在有些人的潛意識裡,憤怒、發火、攻擊是不能被接受的行為,會帶來毀滅性的感受。
他們寧可將矛頭轉向自我攻擊,也無法合理表達自己的憤怒壓抑。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因為童年母嬰關係,或者嚴厲的家教,父母相處模式的影響。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對他人表達明確的憤怒是極其惡劣的、絕不能被超我允許的行為;
或者他們有過巨大的關係創傷,導致潛意識認為,如果明確地表達憤怒、攻擊,則會永久性地毀掉親密關係,讓他們體驗到一種無法承受的被拋棄感,沉入深淵的感覺。
因為內心深處畏懼關係的破碎,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所以必須壓抑自己去維持關係。
04
適當的表達憤怒
不會毀掉你的世界
有這樣一種人,她們無論發生任何事情,總是先找自己的原因。
即使對方侵犯了自己的邊界,她們還是會為對方找理由,而無法為自己內心深處被侵犯被傷害的憤怒找到出口。
如果兩性關係出現問題,她們會受到巨大的內心衝擊。
她們會覺得:“他對我這麼糟糕說明了我不夠好”;而不是“我們哪裡出了問題?”、“對方是不是有什麼內心問題我之前沒有察覺?”
就像我的朋友A,她三十歲沒有男朋友,本來不是什麼問題,也不代表她是個不好的姑娘。
可是面對別人的議論、父母超越個人界限的各種插手,她有憤怒和疑問,她想捍衛自我,卻無法對他人、對父母明確表達出——
你們很過分,我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
如果你們再這樣我就會還擊了!
儘管理性上,A知道“做自己”這種價值觀沒有錯,但是在表達感受的過程中,她卻不自覺地保持著乖巧、為他人著想、從不傷害他人的固化的人格設定。
那些一貫的“好人”,要學會去合理表達不滿、拒絕、不認同、憤怒、攻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學不會,那麼這種無法傳遞出去的情緒被不斷壓抑累積,積重難返,就很可能會拖垮一個人健康的心理功能,最終被抑鬱吞噬。
如果一個人自我價值體系比較脆弱,太依賴於他人的對待和肯定;如果一個人太畏懼關係的瓦解,覺得只要我的憤怒一表達出來,關係就無法修補。
這一類人需要去鍛鍊自己的內心,
需要慢慢嘗試突破自我,
需要去試試表達你的憤怒和不滿。
然後看一看:
它會不會給你和你身處的世界
帶來毀滅。
即使是毀滅,也是一種涅槃。
什麼都不會真的吞噬我們,但是有du的負能量吸入太多,你的生命力就會被吞噬。
健康的活著,比在別人心裡活成什麼樣要重要得多。
心理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