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盲盒為何令人激動?其實是“隨機獎勵”在作祟
抽盲盒可謂是年輕人的快樂源泉之一,在其成為年輕人的潮流後,某些限量款盲盒甚至還被炒出了高價。那麼,為什麼人們明明知道如願的可能性很小卻還是義無反顧“買買買”呢?將為你解惑。
對於盲盒愛好者們來說,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的關注點在“開盲盒”,享受拆封時面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刺激感;而也有消費者更熱衷於收集,對於自己鍾情的盲盒,不集齊所有款式誓不罷休。盲盒營銷的機制,顯然是利用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賭徒心理,及其帶來的愉悅感而進行的。由於盲盒有“成套”的特殊性,消費者為了湊齊一個系列,以單次一個計,至少要消費12次,再加上隱藏在正常款裡面的特別款,又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多次嘗試的消費慾望,所以一旦“入坑”,便很難自拔。
其實,這種“賭徒心理”於隨機獎勵對於人的吸引作用。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創造出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室來研究小鼠的行為:他將一隻老鼠放在箱子裡,讓老鼠拉動箱子裡的槓桿,有時候提供給老鼠一些食物作為獎勵,並研究怎樣的條件能讓老鼠更頻繁地拉動槓桿。結果發現,在隨機機率掉落食物的條件下,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拉動槓桿,甚至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速度也會非常慢。
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麼人們在明知道“隱藏款”被抽到的機率很低時,還會依然有強烈的慾望了。最後,希望大家理智消費,將盲盒當作愛好,切勿被商家的宣傳操縱了心理。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