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代導演(中國的六代導演及特色)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第一代導演:

代表人物: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

中國第六代導演(中國的六代導演及特色)

圖為中國第一代導演張石川。

主要創作時間: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兒救祖記》(張石川)、《難夫難妻》(張石川、鄭正秋)、《勞工之愛情》(張石川)、《莊子試妻》(黎民偉)、《火燒紅蓮寺》(林嶺東)、

《歌女紅牡丹》(張石川)

導演特點:中國電影戲劇色彩濃重;

主要功績:建立了本土電影的雛形,尤其是言情與武打片型別;

開創了主流影戲,教化電影的基本敘事模式。

3他們攜手創辦“明星影片公司”並摸索出中國電影的西化道路:鄭正秋創造了家庭言情劇模式,張石川則踏出娛樂電影的路徑。

第二代導演:

代表人物:蔡楚生、孫瑜、費穆、沈浮、袁牧之

蔡楚生

主要創作時間:1934-1949

代表作品:《漁光曲》(蔡楚生)、《神女》(吳永剛)、《馬路天使》(袁牧之)、《一江春水向東流》(蔡楚生、鄭君裡)、《小城之春》(費穆)、《老兵新傳》(沈浮)。

導演特點:電影導演更加註重寫實,能反應人民的生活。

戲劇意識還比較強,在嘗試逐漸擺脫舞臺的限制。

主要功績: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製作借鑑好萊塢,理論學習蘇聯。

開創了30、40年代的社會寫實風格,具有了自覺的新文化批判意識和色彩。

開始使電影文化深入人心。

第三代導演

代表人物:北影的“四大帥”(成蔭、崔嵬、水華、凌子風)、

“南謝(謝晉)北謝(謝鐵驪)”

謝晉

主要創作時間:1949——1976年。

代表作品:《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小兵張嘎》、《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變》、《紅樓夢》

導演特點:導演自覺性強,形成社會和政治的主導象徵。

主要功績:①、完成了社會主義語境的表達,創作了紅色經典。

②、主要借鑑蘇聯社會主義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本土戲劇傳統;

③、“文革電影”是紅色經典的極端化,“三突出”創作原則是對電影藝術活動的徹底摧殘和扼殺。

第四代導演

代表人物:張暖忻、謝飛、吳天明、吳貽弓、黃健中

主要創作時間:1977-1987

代表作:《城南舊事》《青春祭》《人到中年》《人生》《老井》《本命年》等。

導演特點:夾縫中生存的導演群,擁有開放的視野,不斷探索藝術的特性,打破戲劇結構,追求質樸、深入挖掘社會和人生哲理。

藝術特徵:①、寫實傳統,採用平民視角,實實在在地體驗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他們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體驗植根於中國的社會現實背景中,使影片中的人生還原為中國人的人生,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人生體驗。

②、視聽語言上,借鑑西方巴贊等人的紀實美學觀念。以紀實性的題材和手法對抗和衝破中國政治電影的虛假。倡導追求實踐電影語言現代化,衝破中國電影根深di固的戲曲化影響。

③、追求電影語言的詩意化、人文化,中國銀幕開始出現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④、人道主義理想。他們的影片“以一種人道主義的溫情,對人性、理解、良知的張揚遮蔽了個人濺染著他人血汙的衣衫。他們要以《巴山夜雨》《苦惱人的笑》式的溫情、困窘與覺醒來象徵性地解脫他人與自己的關於屈辱與獸性的記憶的重負。”

第五代導演

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

時間:1983年至今。

代表作:《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紅高粱》《獵場扎撒》《黑炮事件》等。

導演特點:①、影像意識強,在色彩、影調、節奏充分發揮。

②、力圖生活化,避開正面衝突,著眼於看似疏離卻帶有時代特徵和民族性格的人物關係;

③、在環境設計上講究構圖的完整和現象上的平淡無奇,以及細部的真實;

④、充分運用象徵手段;讓音樂和音響佔據重要位置等。

藝術特徵:①注重文化反思核心和現代電影語態之表裡合一,構成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電影思潮中特定的東方形態,就中國電影而言,它提供了一個少見的反傳統文字。但他們在處理視聽語言上容易片面,在一個時期,在創作中似乎只有淡化故事與表演、片面注重視覺語言和表意功能的影片才叫電影。

②、精英主題的表達,用電影對中國文化與歷史進行反思。他們在短暫的青少年時期經歷了社會鉅變,都在文革中有一些災難性的記憶,對生活的認識更全面。他們在創作中採取迴避現實的態度,對過去時空的描述樂此不疲。第五代和其他導演的“反思模式不一樣,他們把一個全球的、文化比較觀點作為他們思考文革的前提,這樣,他們不是把文革和中國歷史的某一點相連,而是把文革中的問題看作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對中國文化提出疑問”。

③、人生認識上的深入。第五代著力於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反思,使中國電影達到少有的內涵深度。他們的作品在電影形態和文化品位上改變了中國電影幾十年一貫的面貌,擺脫了說教宣傳,他們不迎合低階趣味,適應了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時代精神,應和了社會活躍求變階層的心靈律動。第五代對中國鄉土性的關注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重視和同情以及在他們的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對人生狀態的拷問,都是極具歷史價值的。

④、開始對商品經濟的挑戰,嘗試商業化製作。《紅高粱》是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轉變,對中國文化反思,也有了商業化。

第六代導演

代表人物:張元、王小帥、賈樟柯、婁燁、管虎、路學長、張揚等。

代表作:張元的《北京雜種》《東宮西宮》,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賈樟柯的《小武》《站臺》,管虎的《頭髮亂了》《西施眼》,婁燁的《週末情人》《蘇州河》,路學長的《長大成人》《卡拉是條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張揚的《愛情麻辣燙》施潤玖《美麗新世界》,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導演特點:形式多樣化,碎片化。

多是電影學院的學生。

創作特色:①、當代城市的主題。城市的形象、城市中的人、城市中的故事被空前地放大表述,真實反映中國城市社會的邊緣階層和人群,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的形態變化做出及時的表述。

②、拼貼式的影像風格。或許是因為置身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媒體混雜並重的的影像時代,第六代的作品呈現出複雜的視聽元素:有紀錄片式的凝視,有MTV式的快切,有變形的時空,有原生態的音響,有前衛構圖,有常規鏡語。

③、獨立製作的概念。第六代的半地上半地下狀態使他們在資金運作和製片掌控方面培養了很強的自主性,比之前輩們對電影創造性的追求,他們更注重電影的操作性。而他們常常脫離體制的獨立運作直接推動了中國電影工業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型。

④、個人體驗的電影方式。由於最初的邊緣位置,第六代從開始就把自己對世界和生活的體驗作為創作的出發點,並藉此和前幾代導演所擅長的宏大敘事區別開來。即使是主題接受主流的作品,也以微觀的個體生存狀態為客觀物件,而拒絕全景式的象徵描述。

缺陷:①、過分迷戀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往往放棄常規電影的敘事方式,使他們的影片在造型、敘事上充滿陌生感;

②、過分執著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因而影片視野狹窄,自說自話色彩濃厚,難於與大眾溝通。

六代導演在時代的不斷程序下,風格和特點也在不斷的變化,希望中國的電影逐漸走上世界。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