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麻辣燙是張亮開的嗎(張亮跟張亮麻辣燙有仇)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張亮麻辣燙是張亮開的嗎(張亮跟張亮麻辣燙有仇)

在麻辣燙的江湖中,楊國福和張亮就像是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一條街道上經常是“公不離婆,秤不離砣”。最近,他們相愛相殺的故事因為一位叫張亮的明星有了新的續集。

張亮是不是跟張亮麻辣燙有仇?

有網友吐槽張亮麻辣燙“太low了,加麻醬都要錢,而且菜品還比別家的貴”,給張亮麻辣燙扣上了一頂“黑心商家”的大帽子。這位網友開炮時卻找錯了靶子,把這段話發在了明星張亮的微博下,頗有點怒其不爭的意思指點他“希望你專心管好自己的飯店”。

無辜躺槍的張亮回覆網友“去吃楊國福啊”,一下子把張亮麻辣燙的競品楊國福麻辣燙推上了熱搜。平白獲得一個宣傳機會的楊國福隔空向張亮“示愛”,“謝謝亮哥cue我們”,還放話要請張亮做代言人。熱心網友連廣告語都替他們想好了:“楊國福麻辣燙,連張亮都覺得好吃的麻辣燙”。

楊國福麻辣燙成了這次烏龍事件中最大的贏家,反觀張亮麻辣燙可謂是面臨著一場危機公關。網友的矛頭直指張亮麻辣燙“加麻醬收費”、“貴”的問題,官方不得不出來回應稱,“感謝網友監督”,並解釋了一下“加麻醬收費”僅限於外賣平臺,還說無權干涉楊國福請誰做代言。

若楊國福麻辣燙真的和張亮達成了合作,不知道張亮麻辣燙會不會後悔,畢竟它也曾藉著張亮大紅的東風被更多人所知。

2013年《爸爸去哪兒1》熱播後,模特出身、會做飯的張亮和兒子天天的熱度也是水漲船高,那個時候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許多張亮麻辣燙店,到處擺著張亮的照片和人形立牌。這些店有的根本未經張亮麻辣燙授權,並非它的加盟店,可以說是既蹭了明星張亮的熱度,又蹭了麻辣燙張亮的熱度。同名同姓、又有會做飯的人設,很多人誤以為張亮麻辣燙真的是明星張亮所開,或者張亮麻辣燙真的請了明星張亮代言。

後來,張亮將張亮告上了法庭。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相關檔案顯示,2014年10月,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大學校園內的一家張亮麻辣燙門店,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了張亮和兒子張悅軒的照片,被張亮告上法庭,黑龍江省張亮餐飲有限公司也被列為第二被告,涉事學校為第三被告。

張亮可能沒想到維護自己肖像權、姓名權的舉動會被網友罵“想錢想瘋了”,他索賠180萬,實際上只獲得了該門店賠償的1.38萬元,更沒想到的是,張亮冤枉了張亮。張亮麻辣燙的相關負責人稱,當時被告上法庭的並不是真正的張亮麻辣燙門店,而是一家“假店”。張亮麻辣燙的“本主”——黑龍江省張亮餐飲有限公司與此事無關。“到現在張亮麻辣燙已經做了12年,沒有想過找明星代言。”

這次本來是為了《中餐廳4》惡意剪輯發聲,結果反手送了楊國福麻辣燙一波熱搜,給張亮和張亮麻辣燙的恩怨情仇又添了一筆。

楊國福和張亮有沒有親戚關係?

網上搜尋“中國十大麻辣燙品牌”,不管怎樣排列組合,頭兩把交椅一定是楊國福和張亮穩坐,作為兩大麻辣燙巨頭,它們難免會被人拿來比較。

從口味上,楊國福偏濃,張亮偏淡;從店面裝修上,楊國福偏深色調,張亮則是以橙色為主;從加盟費上,楊國福在一線城市約2.39萬元一年,張亮略便宜要1.98萬一年;從成立時間上,楊國福比張亮早五年;從創始人年齡上,楊國福比張亮大15歲……

楊國福第一次接觸麻辣燙是在1990年左右,那年他只有20歲,輟學後放羊、種地、養豬、收破爛、擺攤,凡是能賺錢的他都做。在哈爾濱繁華的夜市中,一碗碗煮熟的豆皮、海帶、蔬菜、蟹棒大雜燴十分搶手。

這顆賣麻辣燙的種子在楊國福心裡種了十年,到2000年他終於嘗試自己做麻辣燙,炒料全靠感覺摸索著來,從被顧客嫌棄“太難吃了”,到開始有了回頭客。三年後,他擁有了自己的招牌——“楊記麻辣燙”,這就是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

2005年,35歲的楊國福用自己的名字註冊了商標,2006年正式對外開放加盟。

張亮涉足麻辣燙行業也是在他的20歲,那一年楊國福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標,開始走向連鎖經營之路。有關張亮起家的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楊國福是張亮的舅舅,張亮一開始是楊國福店裡的員工,甚至有人說張亮“偷師”了楊國福的配方。

對此傳聞,張亮在接受《財經》專訪時予以澄清,他表示自己從進入行業之初就是獨立發展的,和楊國福沒有直接關係。對於大眾津津樂道的“楊國福和張亮究竟是不是實在親戚?”,張亮和楊國福的回應完全一致:楊國福是張亮姑家的表姐夫,二人平輩,但沒有血緣關係,只是親屬關係。

張亮也承認,他進入麻辣燙行業是受楊國福的影響,“因為他先做的麻辣燙,我才選擇這個專案”。

早年間,楊國福和張亮的擴張靠的都是在親朋好友中裂變,用同一個招牌,也不收加盟費,選個不會搶生意的地方,開家新店,大家一起幹。楊國福在短短兩年間就開出了二三十家“分店”,張亮也不遑多讓。漸漸地,東北這片土地上,麻辣燙店遍地開花。

為什麼東北人統治了麻辣燙江湖?

走出了楊國福和張亮的哈爾濱賓縣,如今儼然一座“麻辣燙之城”。這座總面積不到40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不足60萬的東北邊陲小城,大大小小的麻辣燙品牌就有30多家,像馬玉濤、鴻興源、汆悅都是從賓縣走出的全國連鎖品牌。

麻辣燙,顧名思義,是一種又麻又辣的燙煮類食物,包含了川菜的精髓。起源於四川岷江畔的樂山,是船工和縴夫發明的。他們在江邊壘起石塊,生上火,火上架著一個瓦罐,舀幾勺江水倒入其中,待水沸騰後加入野菜,再輔以花椒、海椒調香,既可飽腹,又可驅寒、祛溼。

麻辣燙在四川的輝煌時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幾乎每座城市的每條街道都能看到麻辣燙的身影,日漸衰落的一個原因是,同樣是燙煮類吃法,可供選擇的太多了,把肉和菜串在竹籤上的吃法叫“串串香”,一起下鍋煮的叫“冒菜”,邊涮邊吃的則是“火鍋”。

跟隨著川菜強勢擴張的腳步,麻辣燙這種便捷又廉價的吃食進入了東北,在短暫的水土不服後,經過改良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張亮在回憶他的創業經歷時曾說過,做麻辣燙是受了四川冒菜的啟發,但是完全照搬四川口味對東北人來說過麻過辣,他開的第一家很快倒閉了。在東北化改良過程中,紅油辣湯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可以喝的骨湯,再配上北方人情有獨鍾的芝麻醬作為蘸料,很快這種新型麻辣燙就開啟了東北市場。“一個村子幹,大家都跟著幹,這個行業就起來了”,賓縣的麻辣燙品牌有很多都是“楊國福系”。

麻辣燙是個小成本、低門檻的餐飲行當,不用請大廚,甚至不用租店面,一個三輪車就能走街串巷地售賣,這種模式給了東北百萬下崗職工一個新的就業機會,很多人做起了餐飲業。漸漸地,麻辣燙江湖被“東北幫”統治了。

這是一種“產業叢集”效應,東北的麻辣燙一如福建的沙縣小吃、湖南新化的列印軍團,依託人口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掃蕩式地開疆拓土,形成流動的產業叢集。資料顯示,吉林省以1.9萬家麻辣燙企業數高居全國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擁有1.5萬家的黑龍江省,位列第三的是遼寧省0.5萬家,東三省麻辣燙企業數量總和約佔全國的27%。

雙雄爭霸誰輸誰贏?

二十年的時間,麻辣燙這個脫身於路邊攤的低端餐飲型別,憑藉連鎖加盟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品牌化發展之路,孕育出了兩家大型連鎖企業。楊國福和張亮雙雄並立,既是競爭對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同盟。

在加盟擴張的路上,兩家都曾面臨擴張過快導致的加盟商參差不齊、食品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楊國福採取的措施是整頓篩選加盟商,設定區域總代理幫助總部開拓市場。而張亮則選擇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在分公司所在地開設直營店,當地事當時解決。

在接受《財經》採訪時,張亮透露過,公司年收入約6000萬元,主要構成是加盟費,淨利潤只有不到2000萬元;而楊國福則稱,公司13億元的營收中,加盟費只佔了其中兩成,多數收入來自商貿模組,即向加盟商銷售調味料、食材、廚房裝置、餐廳傢俱等。

楊國福的野心是做麻辣燙界的海底撈,為此他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張亮只做管理型公司的發展路徑。楊國福正在逐步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在成都投產了一條生產線,進行調味料研發和生產,進一步提高標準化程度。

楊國福的版圖日益擴大,張亮的加盟門店數量也不甘落後,二者都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他們處於無人撼動的行業龍頭地位。而對新入局的小玩家來說,能抱上老大的大腿,做他們的加盟商要準備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元的啟動資金,入局難度越來越高。

其他麻辣燙品牌雖然也有上千家連鎖店的規模,但與直逼肯德基門店規模的楊國福和張亮相比還很弱小,更多的是各自為戰的麻辣燙小店。這些小店的優勢是可以發掘獨屬於自己的味道,走差異化、精細化經營之路,這對新入駐的連鎖店是個不小的挑戰,畢竟“得口味者得天下”。

楊國福和張亮不管在目標人群還是選址、加盟條件等方面同質化嚴重,二者競爭激烈,但東北及北方市場的日漸飽和是他們要面臨的共同難題。西南地區或將成為二者爭奪的新戰場,東北麻辣燙能否在它的起源地殺個漂亮的回馬槍,就看它能不能衝破四川本土麻辣燙、冒菜等的抵制了。

要說麻辣燙江湖上出現第三股勢力一舉壓倒楊國福和張亮不太可能,而這兩者間,究竟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現在還尚未可知。

參考資料:

《賓縣雙雄記:楊國福和張亮的麻辣江湖》,《財經》雜誌,2019.10.28.

《張亮、楊國福雙雄爭霸,麻辣燙品類能否誕生下一個“海底撈”?》,紅餐網,2020.8.20

《張亮是楊國福的外甥?中國麻辣燙為何“南轅北轍”》,南周知道,2019.7.9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