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巨力集團(河北雙胞胎兄弟創業四十年)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有一對家喻戶曉的雙胞胎。

河北巨力集團(河北雙胞胎兄弟創業四十年)

他們弟兄二人攜手創業四十年,產品從農村走向了全世界。

你肯定聽說過他們的弟媳,大名鼎鼎的明星黃聖依;卻不一定知道,你去過的很多地方,都有他們的產品。

1. 楊家兄弟:從徐水農村到上海的艱難歷程

1980年,保定徐水縣南邵莊村,15歲的農民楊建忠和弟弟楊建國,都立志要做一名好木匠。

弟兄倆開始四處遊走,給人做工。直到後來去了北京。

在北京一家工廠幹活時,他們發現一種生產鋼絲繩的“插套機”生意不錯,如獲至寶,決定把它帶回家發揚光大。

於是南邵莊村有了一家“迎春插繩機廠”。

(左起)楊建國、楊建忠、姚軍戰

兄弟倆投了2000元,1800元買了一臺舊機床,200元買了工具和零件。兩人聰明且勤奮,邊學邊做,竟然還真的讓他們做出了一臺。

可是光做出來不行,還得想辦法賣出去。河北沒有客戶,兄弟二人硬是騎著腳踏車,把機器馱到了北京。到處推銷,還是被拒。

(身兼多職的弟兄倆)

倆人就合計,到底應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客戶買呢?想來想去,決定讓客戶先試後買。

“我先用那機器給他幹3天活兒,好用他就買。”楊建忠這樣說了,客戶被他們的誠意打動,就同意了。

“先試後買”的辦法,為他們開啟了銷路。此後的幾年裡,兩人用腳踏車馱著自己生產的插套機,跑遍了北京、天津和石家莊。

跑市場的過程中,倆人發現客戶對繩索的需求更大,於是又開始了生產鋼絲繩索。

在這個階段,比他們小十歲的弟弟楊建民,已經上初二了,被安排在工廠裡勤工儉學。工友們不知道這個初中生的真實身份,只當是個打零工的孩子。

“每逢寒假暑假,我就跟工人們一起幹活,車工、銑工、刨床、磨床、鉗工都嘗試過,並且都拿到上崗證。”

為了開啟銷路,他們在北京《工人日報》花了200塊錢登了廣告:

鋼絲繩插套機,省事省力省錢,免費使用一個月,好用再付款!

沒想到效果特別好,全國各地來的信件每天都堆成一座“小山”。

他們在村裡開了一次面向全國的訂貨會,竟然吸引了來自十幾個省份的一百多家廠商代表,當時條件不好,這些廠家代表他們都是用腳踏車從火車站接回來的。

訂貨會也很成功,396一臺的機器,買了一千多臺,三十多萬。

鋼絲繩索的生意越做越大,終於在1992年,“迎春插繩機廠”變成了“飛馬吊裝器具廠”,廠址也從村裡遷到了徐水縣城。

同一年,1992年4月,當時已經是著名經濟學家的吳敬璉,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這個建議對做實業的人,是一個利好訊息。

徐水縣的兩位楊總,那時還不知道,這個重要建議,幾乎決定了當時千千萬萬個像他們一樣的人,未來的命運。

他們更不會想到,未來會成為他們弟妹的那個人,竟然是這位經濟學家的表外甥女。

一年以後,飛馬已經有了“百八十號人”,年產值近300萬元。兄弟倆也成了徐水縣最早的百萬富翁。

他們想把生意做得更大,於是決定去上海。

1994年,楊建忠和楊建國,帶著三弟楊建民,以及9名銷售人員,來到了上海,成立了一家索具銷售公司。

左一:青澀的楊子,當時還叫楊建民

初闖上海灘的日子,十分艱辛。人生地不熟,沒有門路,前4個月就虧損了12萬。兄弟倆還是像十年前初創業的時候一樣,帶著大家省吃儉用,所有人都拼命地到各家工廠推銷自己的產品。

楊建忠後來回憶起這段經歷,說他們當時“沒日沒夜地幹,將勤補拙,孫子兵法有三十六計,我們用了三十七計。”“少吃、少花,吃最便宜的飯,選擇最簡單的交通方式——走路和騎腳踏車。”

就是靠著這樣的實幹,他們逐漸開啟了市場。當年9月至12月,他們賺了20萬。有了上海這個根據地,巨力索具開始加速發展。

1995年,楊子20歲,已經結束了工廠的勤工儉學,熟知了每一個生產環節,並且成了巨力集團駐上海公司經理。每個週末都要飛往上海處理報表、賬目和合同。

這時的黃聖依,經過10年的藝術薰陶,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對於未來的規劃,她只知道父母希望她以後學理科,她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右二 黃聖依)

黃聖依的父親黃自強,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經是留美的學霸,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閘北分校當教授。

那幾年,巨力集團上海辦事處租的房子,恰好就在閘北分校。所以後來楊子在節目上說,那時候他在和黃教授交朋友。

那時的楊子還不知道,這位“朋友”,以後會成為自己的老丈人。

2. 默契的兄弟,爭氣的產品

楊家兄弟是地道的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南邵莊村人。

沒有任何京城背景,也不是富二代。

這雙胞胎兄弟倆長得實在是太像了,以至於單獨出現的時候,經常會被員工認錯。

就像很多雙胞胎那樣,楊家的這對雙胞胎兄弟,不僅長得像,彼此心意也相通。從童年到創業,兄弟倆從沒吵過架。

兩人連唯一的愛好都一樣,就是打檯球。坐騎也一樣,都是已經停產的寶馬740li。如果需要外出會客,兩人都會換成另一輛同款的賓士。

即使多年以後,巨力集團已經傲視群雄,兄弟倆還是經常不約而同地穿得一模一樣,就算外出參加活動,也難以分辨彼此。

幾十年了,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兩人仍然是處處心意相通。

後來方便區別,哥哥楊建忠開始刻意地把頭髮向後梳,梳成“大背頭”,這樣看上去會更穩重更有派頭;弟弟楊建國則剪了寸頭。

能分出來麼?

兩人都很勤奮,又能吃苦,對事情的看法常常不謀而合,這樣的默契,簡直就像一個人的兩個分身。

創業找合夥人這事兒,其實就像一隻右手找一隻左手。

但是費盡心思找到的,往往是另一隻右手,而且很多時候,大小還不匹配。

兩隻右手雖然都很靈活,卻很難協同做事。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合夥人總是很難找。

老楊家這兄弟倆搭夥創業,就像一個人的左手和右手一起做事,協調得如同一個大腦指揮出來的,可以說是極為難得。

這就讓他們的創業之路,少了無數的糾紛,所以他們能夠專注在產品上。

這才有了巨力集團的今天。

楊家兄弟三人分工明確,專注業務,巨力集團也發展得很快。產品逐漸從民用到軍用,傳說他們是“軍工企業”,這個倒是真的。

舉一個例子,就能知道巨力有多厲害。

航空母艦有一個外號,叫“海上移動的機場”。有了航母,就有了海上的制空權。因為航母本身沒有戰鬥力,主要作用就是搭載艦載機。

航母上的固定翼艦載機,降落的重量一般達到20噸。這樣的重量,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降落在航母上的時候,僅有200米的跑道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艦載機的輪子跟甲板摩擦產生的阻力,根本無法支撐其只滑出200米。如果艦載機以這個時速繼續向前滑行,就會衝到海里,機毀人亡。

怎麼能讓飛機在200米內停穩?這就需要額外增加阻力,就是航母阻攔索,這幾道鋼索,也被稱為艦載機的生命線。

在飛行時,不同天氣環境下如何判斷下降距離,什麼時候降落,什麼時候放下勾子,是否能準確勾住第二三道阻攔索等等,所有這些,都極大考驗著飛行員的綜合能力。

普通戰機是減速緩降,而艦載機要求加速降落。這樣是為了確保如果沒能鉤住,艦載機還可以有足夠動力馬上拉昇復飛。動圖感受一下​。

高曉松曾在節目裡這樣比喻:就像在疾馳的馬上,俯身撿起一個乒乓球。

然而比撿球更難的,是航母阻攔索的品質。

飛行員勾住阻攔索之後,2-3秒內,飛機速度就會降為0。這就要求阻攔索能承受至少100噸的拉力。

美國就曾經發生過阻攔索斷裂事故。

2003年9月11日,“華盛頓”號航母上的一架FA-18大黃蜂戰鬥機降落時,原本成功地鉤住了阻攔索,誰知因為阻攔索維護不當,竟然斷裂。導致了已經減速的飛機一頭扎進了海里,飛行員在墜海前彈射逃生。

甲板上斷開的阻攔索,力拔千鈞地橫掃過甲板,12人被掃到,其中數人雙腿被打斷,差點沒命。

俄羅斯也發生過斷裂事故。

2016年,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在一次完成對敘利亞作戰任務後,蘇-33戰機著陸時因阻攔索斷裂,衝出了甲板。飛行員彈射逃生,萬幸沒有受傷。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奔赴敘利亞途中冒出的滾滾黑煙)

這些只是阻攔索造成的眾多事故中的兩起。

所以,阻攔索不僅強度要大,還要韌性好,抗摩擦,耐腐蝕,有一定的延展性,能反覆使用,關鍵是要細,壽命還必須長。

可以說,阻攔索的好與壞,與其他幾項資料一起,在底層就直接決定了航母的實際戰鬥力。

可是這些核心技術,當時只有兩個國家掌握了,就是美國和俄羅斯。

當時國外斷言中國搞不了航母,理由之一就是“中國不可能製造出合格的阻攔索”。

沒有阻攔索,艦載機無法降落,只能練習起飛,航母基本就等同於一堆廢鐵。

一條阻攔索的售價就是150萬美元,四條就是600萬,因為是耗材,還需要經常買經常換。就是這樣,還不一定能買到。因為作為技術壟斷國的美俄,極有可能在賣的時候加上很多附加條件。

“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就選擇了自行研發。

但是與研發同樣重要的,就是生產,因為那些資料,都是對工業技術和生產工藝的極限挑戰。(這才是真正的“極限挑戰”啊)

就在國內專家們日夜奮戰的時候,巨力集團主動聯絡了軍方。他們認為,航母上的阻攔索,跟他們之前出口的彈力鋼索是一樣的。這種技術標準的索具,在過去的10年裡已經出口了三批,都是用於國外軍用機場的阻攔用索。

國外嘲笑我們造不出的時候,大概忘了是從我們這裡進口的了。這戲劇性的翻轉,電影都不敢這麼拍!

就這樣,巨力不負眾望,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研製出了合格阻攔索,而且經過數千次的試驗仍然完好無損,終於被用在了“遼寧號”上。

這效率,讓國外的專家們目瞪口呆!

2012年11月25日,我國首次艦載機阻攔著艦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此處應該有掌聲!)

所以說,打怪升級,還是裝備重要啊~

3. 創業四十年

航母阻攔索,只是巨力集團參與的眾多重大專案之一。

其他專案,哪一個說出來都是大工程:三峽大壩、廣州白雲機場、深圳會展中心、“鳥巢”體育館、國內的多個核電站、港珠澳大橋、浦東機場三期、“川藏第一橋”……都有巨力集團的相關產品。

海外專案也很多,“一帶一路”上的工程專案就有:

馬來西亞檳城人工島專案、阿爾及利亞Bajaia港口用鋼板樁專案、馬爾地夫機場專案、索馬利亞碼頭專案、土耳其Manavgat斜拉橋專案、印尼BP物探節點聯結器專案、卡達2022年世界盃主體育場館專案等。

巨力索具的股票,是國防軍工板塊。

這麼說吧,你肯定知道黃聖依,但是不一定知道,你去過的那麼多地方,都有她婆家的產品。

有人說,巨力集團是現今亞洲最大的吊索具生產集團。

對於這個說法,楊子曾在接受採訪時很自豪地表示,

巨力生產的東西,小到用於心臟搭橋手術的鋼絲,大到用在海上拖輪甚至神舟系列的飛船上。

就是這麼牛。

創業四十年,巨力集團的產業,從索具又發展到了新能源、影視傳媒、酒業、地產和小額貸款。

影視傳媒,就是由楊子帶著黃聖依在做。其他領域,都是楊家兄弟們在產業升級轉型路上的探索。

不過,這些年巨力集團也是有點一言難盡。

自從2010年巨力索具的股票上市後,一直走低。

上市以來,楊氏家族累計超過40次減持超過4.2億股(約佔總股本的44%),套現金額超過26億元。

2020年4月20日,巨力索具董事會收到董事長楊建忠的書面辭職報告。辭職生效後,楊建忠將不再擔任公司其他任何職務。辭職原因只有四個字:工作調動。後面誰會繼任,也沒提。

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巨力能把索具事業做成百年企業,為國爭光。

黃聖依到底是不是真如外界傳言,打爛了一手好牌呢?請關注“琦大白話”,聽下回分解~

大家好,我是琦大白話,如果喜歡,歡迎、點贊、轉發、關注,不易,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