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孃家還是公婆家?”:這個困擾我們10年的矛盾,解決了
天南地北大拜年
春節臨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盛大的“夫妻花式矛盾大賽”的賽場上。
每一年春節之前,都會被夫妻熱烈討論的問題:
“今年到底回孃家還是回公婆家?”
男人的堅持是:“你都嫁給我了,當然是回我爸媽家過年,這天經地義。”
女人的反駁是:“誰規定過年必須回公婆家?我今年就想回孃家。”
於是,一場由“過年回誰家”的大型爭論,就此展開。
有孩子的,孩子被夾在中間一臉無奈:
“年前去爺爺奶奶家,年後去外公外婆家;或者年前在外公外婆家,年後回爺爺奶奶家,這樣不好嗎?”
看著孩子一臉天真又期待的模樣,夫妻的怒氣沒有絲毫下降。
於是,二人齊聲對娃說:“大人的事情,小孩別插嘴,一邊待著去。”
哭唧唧,怒衝衝,罵咧咧。
春節就是過年,喜慶事,團圓時,真沒必要這樣僵持著。
-01
“困擾了我10年的問題,如今解決了”
她跟丈夫結婚10年,只有5個春節回家過年。
其中,4次在公婆家過年,1次在孃家過年,另外5次沒回家過年,是因為孩子出生,以及被困住的3年。
她跟丈夫在上海打工,然後相識,最後在上海定居,有一個兒子。
父母和公婆家都在東北。
隔著這麼遠的距離,情況允許的話,倆人1年能回家2次。
孩子出生之後,因為孩子那時候小,帶娃不方便,所以1年就回家一次。
如今孩子長大了,他們一家三口就打算開車回家過年。
但是,該回誰家,在今年終於解決了。
解決辦法:
女人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在家也挺孤獨。
於是,她跟父母做工作,讓父母先到公婆家聚集。
然後,兩家人來一次集體的團聚。
反正都是自己人,一起過年怎麼了?
今年全都到公婆家過年,明年就全都到孃家過年。
這個困擾了他們多年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而在此之前,他們都是怎麼過的呢?
結婚前幾年,丈夫油鹽不進,大男子主義。
她每次都跟丈夫提出:
“既然第一年在公婆家過年,那明年就得回我孃家過年。”
丈夫嘴上答應,但臨近時,卻又變卦。
她連續4年,都沒有爭過丈夫。
直到後來,她的工資越來越高,超過了丈夫,所以她在家裡的話語權瞬間上升。
這個問題,自然也就得到了解決。
既然都是過年,那形式都無所謂,只要一大家人能團聚,就是最終的目標。
-02
“過年回誰家”,為何引起家庭矛盾?
想到了幾個新聞。
第一個是:
夫妻在高速上吵架,因為回誰家過年而爭執不休。
男人憤怒之下,把妻子獨自丟到了服務區,然後自己開車下了高速回老家。
第二個是:
夫妻因為回誰家過年大打出手,甚至到了民政局辦離婚。
最後鬧得小兩口都沒回去,原地過年。
第三個:
也是因為過年該回誰家,小兩口鬧得不行。
妻子回了孃家過年,丈夫回自己家過年。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不禁感慨一聲:妙不可言。
為什麼“回誰家過年”這個問題,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第一:看似小問題,實則是博弈
表面來看,夫妻倆在爭論的問題是:“回誰家過年”。
實際上,背後卻藏著夫妻之間的感情博弈。
爭什麼呢?
爭的是“家庭的絕對話語權”。
男人想要掌控家庭的絕對主動權和話語權,捍衛自己的家庭地位。
所以他要求,必須回自己家過年。
而女人為了反抗,不喜歡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所以她堅持回孃家過年。
你說,這是不是博弈?
第二:也是觀念和情感的爭執
回誰家過年,各有各的理。
丈夫不接受妻子的要求,妻子也無法忍受丈夫的強勢。
這本質上,就是對“過年觀念”的不同。
有些男人就覺得:
“結了婚,就不能去孃家過年,這是習俗”。
但女人偏偏不這麼認為,她們更在意公平。
“你能回你爸媽家過年,我憑什麼不能回自己爸媽家?”
你看,又帶來了“互相尊重”的問題。
無論怎麼爭,都會傷害夫妻感情。
只有給出合理的,可行的解決辦法,才不至於一次次鬧掰。
回誰家過年?
我給幾個建議。
1、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2、如果現實允許的話,兩家人聚在一起過年,每年輪一次。
3、今年去公婆家,明年就在孃家。
4、在公婆家過到初二,初二回孃家,一直過到上班。
過年回誰家,你們是如何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