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生家庭很好還是會缺愛(原生家庭缺愛的人怎麼自愈)
原生家庭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似乎怎麼也繞不開的話題。
在不懂事的年紀裡,天真地以為自己不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或是很輕鬆就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而逐漸成熟後才明白,一個人的溝通方式、行為模式不可避免地會刻上原生家庭的烙印。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父母的相處方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戀愛觀。
我發現那些敢於愛和接受被愛的人,幾乎都是在有愛的環境里長大的。一段關係中比較強勢的人,父母的控制慾往往很強。
而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注,很少得到肯定的人,很可能會變得敏感又缺愛,容易被人打動,盲目地把一段未知的關係當成救命稻草。
也有可能會變得在戀愛中缺乏安全感,習慣性封閉自己,對待感情悲觀又消極。
週末我和朋友去看了一部叫作《近乎正常》的音樂劇,講了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的媽媽以及發生在這個家庭裡的故事。
母親戴安娜因失去兒子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多年深受疾病的折磨。父親丹支撐起了整個家,注意力也在向患病的妻子身上傾斜,導致女兒娜塔莉在這個家庭裡像個透明人。
娜塔莉迫切地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卻屢次被忽視。與此同時娜塔莉被同學亨利所追求,亨利身上熱情自由的氣質吸引了娜塔莉,她想試著跟他交往。但母親再次發病,她突然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跟母親相似的地方,害怕變得像母親一樣,拖累亨利,開始逃避這段感情。
看劇時同行的朋友覺得娜塔莉很不懂事,很少關心媽媽的病情,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而我卻很心疼她。
青春期的女孩兒心思總是敏感細膩的,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她似乎從來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重視,一直是那個被忽略的一方,導致了她的感情缺失,對父母有所埋怨。
亨利的出現讓她感受到了溫暖,但成長經歷讓她內心變得冷漠,她不懂怎麼與人相處,不敢去靠近,對這段關係的態度很消極。
讓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很被打動的是,亨利一直用自己的溫柔和堅定,包容和化解娜塔莉孤僻的個性。
在她用酒精和藥物逃避那些焦慮和痛苦時,他一直陪在她身邊,鼓勵她放棄沉迷酗酒和磕藥。在她設想著自己可能也會像媽媽一樣“瘋掉”的場景,不想跟他繼續來往時,他一步步走向她,告訴她“把發瘋和亂來,湊成天生一對,我就跟你絕配”。
亨利對於娜塔莉來說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她原本暗淡無光的小世界。
或許好的愛人就是這樣,可以抹平我們內心的溝壑,緩解和治癒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吧。
娜塔莉的心理陰影在慢慢被亨利療愈,而母親戴安娜的痛苦卻始終在這個家庭裡蔓延。
她的病苦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女兒被長期無視的難過,丈夫一直以來的奔波和忍耐,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就這樣被拖到了痛苦的深淵。
患上雙相情感障礙,人的情緒會變得非常不穩定。前一秒很亢奮,可能下一秒就會跌入低潮,甚至整個人無法動彈,對生活失去希望。
藥物治療已經失去效果後,戴安娜聽了丈夫的安排接受了電擊療法,那個片段看得我可太揪心了。
她很想念曾經快樂的狀態,也很懷念以前那個優秀的自己,她想擺脫現在的處境,她很痛苦也很掙扎,可這場心理疾病無休無止地折磨著她,她有心但無力。
就像前面說到的,一個人的精神疾病傷害的不止是她自己。戴安娜患病後,丈夫丹一邊養家,一邊帶妻子看病,想辦法幫助妻子迴歸正常生活。
而站在妻子的角度來看,丈夫只是提供了幫助,並沒有真的去理解她。戴安娜哭訴著丹根本不懂“世界從五彩繽紛褪成了黑白灰是什麼感覺”,再想到丹多年來為這個家的付出,作為局外人也難免感到壓抑。
丹已經傾盡所有來愛妻子了,可他似乎永遠找不到這件事最好的解決方法。
他想守護這個家,和他深愛的家人,但在現實一次次打擊下,他也顯得格外無力。這道題到底要怎麼解才能完美呢,他也很迷茫。
不得不說,這場音樂劇的“後勁兒”太大了。
看的時候第一次對心理疾病所帶來的傷害感同身受,心情也隨著這個家庭的痛苦和燃起的那一絲希望起伏跌宕,是一種致鬱又治癒的奇妙體驗。忍不住跟同行的朋友感嘆,不愧是21世紀第一個獲得普利策獎和託尼獎(相當於戲劇界的奧斯卡)的音樂劇啊。
故事的最後,母親戴安娜決定去嘗試新的生活,它未必是快樂的,但是一種新的可能。戴安娜跟女兒娜塔莉有了一場和解的對話,戴安娜告訴女兒,想還給她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女兒卻說:“我不需要一切正常的生活,只要近乎正常,甚至差不多正常就夠了”。
父親丹終於不再刻意迴避兒子的死,他說出了兒子的名字“加布”,這一刻他終於正視了兒子的死,也是在跟過去的自己和解。死去的兒子是逃不過也無法避免的過去,他不是怨靈更不是麻煩。
雖然結局不那麼圓滿,這個家庭的裂痕並沒完全修復,沒有強行閤家歡,但很真實。畢竟世間又有多少故事能完美,近乎正常就很好了。
這個故事之所以帶給很多人觸動和感動,不僅是因為劇情裡的現實意義,雖然發生一個特殊的家庭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內心的矛盾衝突與情感變化,每位觀眾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之所以動人,也離不開演員們的表演。
音樂劇太考驗演員了,要兼顧表演和演唱,演員老師們很不容易,整場劇完成度很高。
古德曼一家像是在他們的身上真實地活了一次,主演們謝幕的時候讓人很感動。
飾演媽媽戴安娜的朱芾老師是最最讓我驚豔的,她真的太棒了!她的表演很有張力,把病患媽媽的痛苦和掙扎演得很到位,情緒感染力太強了,兩次差點掉淚都是因為她。
最後,這部音樂劇的視聽體驗也很值得拿出來講一講,音樂的旋律和歌詞服務於劇情,跟演員情緒融合得很到位,讓人不知不覺就全情投入。
升級版舞美真的很華麗,燈光色彩的變換一下子就把情緒帶動起來了,看完感覺酣暢淋漓,真的很爽很痛快。
生活是不是隻需要快樂這一種情緒?人生是不是一定要有 “正常”的定義?這或許也是高潮過後拋給觀眾們的思考。
插圖 / 網路 &《近乎正常》
頭圖 / 阿仁
「今晚22:22的報時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