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軒長短句讀後感合計76條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教學目標:

 稼軒長短句讀後感合計76條

1、知識目標:瞭解寫作背景,進一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透過誦讀,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培養鑑賞詩歌的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感受博大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

教學重難點:

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培養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理解詩歌的大致含義。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詞、短語的妙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卡片:詞的體裁方面的知識(幻燈片)

(1)釋義: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2)名稱:初起時稱“曲子”“雜曲子”“曲子詞”,後來也稱作“樂府”(如《東坡樂府》)“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詩餘”(如南宋何士信編的《草堂詩餘》)等。

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闕(曲)或一片。一首由兩片構成的詞,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啟下及過渡轉折連結兩片的作用,稱為“過片”或“過變”

(4)分類:詞從字數上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詞從片數上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詞從風格上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關、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

二、匯入

我們初中學過一首寫秋天非常有名的詩歌,它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讓我們齊聲回憶背誦一下這首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楚辭》裡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賈島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徐再思說:“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其它的還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風急天高猿嘯衰”、“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詩中的秋天多是萬木凋零的頹敗蕭索景象,但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它就是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

三、文題背景

1.題目解說(幻燈片)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壽明星”。“沁園”相傳為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後來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這個詞牌由此得名。長沙是詞的題目。這是一首登臨詩,屬登山臨水,寫景抒情之作。

2.寫作背景簡介(幻燈片)

這首詞寫於1925年,當時農民運動正在全國開展,這一年的10月份,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表達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高遠志向和豪邁情懷。

四、整體感知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在讀的時候請大家注意有關字詞的讀音,看看自己在預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

舸 闊 遒 遏

透過誦讀,我們對這首詩歌的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這種誦讀,我們就稱為“瞭解性誦讀”。(幻燈片:一、瞭解性的誦讀)

接下來,請同學們進行“理解性的誦讀”,所謂“理解性的誦讀”也就是要求大家一邊讀,一邊對照課文的註釋,還可以檢視工具書,看看詞中的哪些語句我們已經理解了,哪些語句還沒有理解,大家可以討論,也可以舉手詢問,在讀懂的基礎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頓和語序。下面自己小聲地進行理解性誦讀。(幻燈片:二、理解性的誦讀)

糞土:意動用法,把……看做糞土;崢嶸: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體研習課文

理解性的誦讀只是要求同學們掌握詩詞字面上的含義,但是要深入體會詩歌的深層的含義,還要進行“評賞性的誦讀”,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鑑賞《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幻燈片:三、評賞性的誦讀)

(一)上闕

這首詞在詞裡面是屬於長調,全詞分上下兩闕(板書:上闋,下闋)先看上闋,上闋主要寫了什麼?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請在書上標明。

上闋側重寫景,主要是描繪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板書:描繪湘江秋色),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是前三句,第二層是中間七句,第三層是後面三句。

1.第一層

朗讀前三句並口頭翻譯,思考這三句語序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是否相同,為什麼不同。

在秋天,獨自站在橘子洲頭,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顛倒了,這樣做是為了適應格律的需要。

2.第二層

看第二層,中間的七句,請同學們具體朗讀。詩人立於橘子洲頭,看到了什麼?

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有什麼特點?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遠近相間;萬山、層林、江面、百舸、雄鷹等都是具體的景物描寫,萬類是對自然景物的概括,這是由具體到概括。景物描寫遠近相間,由具體到概括,層次井然。(板書:層次)大家在今後寫景的時候也要注意層次。

(3)畫面色彩鮮明,山是紅的,水是綠的,帆是白的,天是藍的,色彩非常鮮明。(板書:色彩)

這幅秋景圖為什麼能夠描繪得如此的開闊,如此的生機勃勃?除了多角度的繪色繪形,還得力於詞語的恰當運用,也就是古人講究的煉字,也就是對語言的錘鍊,古典詩詞,詩人詞人很講究煉字,古代有“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請同學們說說這部分裡面哪些詞語用得好,好在哪裡。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領字的作用。(板書:領字)所謂領字,也就是有統領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詩詞當中,某一個字的用法,從文意上來看,不僅管著這句話,而且還管著下面的若干句話,在古典詩詞當中領字大多數是動詞,如,“望長城內外”,“惜秦皇漢武”,“看萬山紅遍”,但也不完全是這樣,有時候也用副詞、連詞或者介詞,如,“恰同學少年”,就是副詞。

那麼領字到底統領到什麼地方呢?要根據文意來看,就“沁園春”而言,一般情況下,上闋統領七句,“看”一直統領到“萬類霜天競自由”;下闋統領七句,一直統領到“揮斥方遒”。

瞭解領字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誦讀,在誦讀的時候讀到領字,要把這個字突出,語氣要加重,節奏要適當的延長,和後面的語句形成停頓。所以有人又把這個領字叫做“一字頓”。另外,領字後面的幾句語勢要貫通,要一氣呵成。

生試著讀這七句話。

3.第三層

面對著這壯麗的秋色,詩人有什麼感受呢?看上闋的最後三句。一齊朗讀。

上片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並且由景而自然地抒發了的感受,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連起來朗讀。

(二)下闕

下闋仍然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是開頭兩句,第二層,是中間七句,第三層是最後三句。

1.第一層

2.第二層

下闋主要寫學子議政的一些情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翻譯出來就是: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煥發,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奮發有為,這是寫青年學子的精神風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是寫他們的革命實踐活動,或者說是寫青年學子對祖國命運的關心,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和對軍閥官僚的蔑視。

一起讀。提示:糞土當年萬戶侯,要讀出蔑視的情感來。

3.第三層

這句話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主沉浮的,將是這樣一些革命青年,從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闋的深切思慮。

把下闋連起來讀。

六、課堂小結

七、深化總結

1.背誦

剛才我們一起評賞了這首詞,下面我想請同學們在理解評賞的基礎上進行古典詩歌的誦讀第四步,叫記憶性的誦讀(幻燈片:四、記憶性的誦讀)。所謂記憶性的誦讀,就是要求同學們能夠根據板書的內容默想、回味課文的內容,進一步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邊讀,一邊想,課堂上爭取能夠背誦。

《木蘭花慢》詞為南宋詞人辛棄疾仿屈原《天問》體所作的一首詠月詞。下文是關於辛棄疾《木蘭花慢》的譯文及詩歌鑑賞。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白話譯文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麼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繫住明月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秘無處尋探,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麼圓月會漸漸變得鉤一樣彎?

《木蘭花慢》鑑賞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象,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執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裡月落時,那裡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熱情洋溢,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