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短句利於降重還是長句收集96句
排球在全世界的迅猛發展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排球的扣球技術也在不斷地創新和提高。排球扣球技術在比賽中佔據重要地位,是進攻中最有效的得分手段,也是得發球的主要手段。
扣球技術較複雜且不易掌握,它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身體條件和完整合理的技術結構。扣球的完整技術動作包括:準備姿勢、助跑、起跳、空中擊球和落地5個相互銜接的部分。其中空中擊球是扣球技術的關鍵環節它直接影響扣球的質量和效果。因此,該文試運用物理學知識,從動力學角度,對扣球各環節的運動進行分析,探求最合理的擊球動作和用力順序,使運動員能夠科學掌握技術動作,在實際的比賽中做出更好的應對,也為排球扣球技術的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準備姿勢
兩腳自然開立,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兩膝稍屈,採用稍蹲姿勢,上體自然前傾,兩臂稍屈自然下垂置於體側,身體轉向來球方向,觀察來球,做好向各個方向助跑起跳的準備。
2 助跑
2.1 助跑的技術要求和步數
排球的助跑能夠直接影響起跳的高度,進而會影響扣球的力度。助跑作為扣球的基礎準備動作,在比賽的複雜形勢下,需要透過預判來調整其速度和步數以便更符合實際情況。理論上來講,排球助跑較好的助跑步數是三步,它最能發揮起跳高度。
三步助跑技術的要求:第一步小,接觸面小易移動,靈活度,有助於觀察來球;第二步大,增加支撐面,微降重心增大穩定性,產生制動,根據動量傳遞理論,把動量轉化為向上的垂直速度和適宜的向前水平速度,為起跳積聚足夠的動能;第三步起跳,根據動力學原理,身體後傾使重心後落於兩腳,便於增加向上的垂直速度,從而增加起跳的高度。
2.2 助跑的力學原理分析
由牛頓第三定理可知,排球扣球助跑踏跳時,如果地面給人體的力超過了人自身重力,人體就會獲得向上的加速度。據相關
運動員透過快速助跑,有效制動以及強有力的踏跳,都能使其達到起跳的最理想高度,排球的助跑目的就是為了能跳的高,因此助跑的速度不宜過快,要與三級跳遠相對比理解。大量研究證明三步助跑時跑速才能發揮出最佳速度4 m/s,但當助跑步數再增加時,情況就不太穩定。
2.3 助跑的速度與後傾角的關係
後傾角指助跑踏跳瞬間身體與地面垂線之間的角度,即踏跳瞬間腳觸地點和該時身體重心連線與地面垂線間的夾角。從動力學角度分析,人身體在起跳瞬間重心應落後於觸地腳,且儘量使其在起跳腳上方,這樣地面的反作用才能使身體向上方跳起。助跑速度、踏跳時重心高度及起跳的發力和時長對後傾角度都有一定影響。有研究證明,助跑速度越快所需的後傾角度也就越大,恰當的重心位置,短促有力的起跳能使身體保持合適的後傾角,使下一步的扣球達到良好效果。
3 起跳
助跑的最後一步稱為起跳步,它既是助跑的結束步法又是起跳的準備動作,分為並步起跳和跨步起跳。起跳的高度對扣球力度產生很大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彈跳能力有所不同,起跳的高度就會不同。傳統訓練中缺乏動力學理論基礎做指導,很難科學地對起跳進行訓練,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對起跳過程中的肌肉和骨骼做測定及其相關分析,最終做到因人而異科學合理地制定訓練計劃。我們可以利用三維立體攝影技術對起跳的動作進行分析,得出最佳起跳動作,並據此分析。
3.1 起跳的角度及發力
查閱國內相關資料研究表明:在起跳時,身體各部位最佳的起跳角度,踝關節角度為80°~90°,右膝角度100°~119°,左膝角度為135°~159°,髖關節彎曲為90°,此時肌肉最能發揮最大能力,這些指單側力量。
起跳時的緩衝時間長短、膝關節的彎曲角度、蹬離地面的向上的瞬時速度,都能夠影響到起跳的效果,根據運動生物動力理論得知,用較短的緩衝時間來減少水平速度及動量的損失,以合適的膝關節起跳角度,增加蹬離的力度都可提高起跳高度。運動員在蹬伸過程中,下肢要主動產生繞身縱軸的力矩,能獲得起跳時繞縱軸的角速度。因此,起跳時繞縱軸的角速度不能忽視。
3.2 起跳效果的重要指標
重心騰起角和重心騰起水平速度的大小是衡量扣球技術起跳效果的重要指標。當重心騰起角度一定時,重心水平速度的大小將決定跳躍的遠度。研究發現,加快起跳時髖、膝關節伸展速度,適當控制髖關節的伸展幅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扣球起跳跳離地面時的重心水平騰起速度。
4 空中揮臂擊球
揮臂是整個扣球動作的核心,揮臂的力量、角度、幅度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球的方向和速度。最終的目的是要擊敗對手得分得發球。揮臂的"正確發力和控制是關鍵。
4.1 揮臂的技術動作發力順序
當起跳身體騰空後,左臂擺至身體前方,協助保持上體的空中平穩,擊球手臂應屈肘置於頭側,肘高於肩,身體呈反弓,以肩為軸,邊揮臂邊伸肘,並用全掌擊球。揮臂時,以迅速轉體、收腹動作發力,依次帶動肩、肘、腕各部位關節向前上方成鞭甩動作揮動。
4.2 揮臂的生物力學分析
排球的擊球動作特點是完成時間短,衝力較大,屬於肌肉的一次性最大爆發力收縮形式。這一動作的完成需要一定的初速度,根據動量學原理,縮小旋轉半徑和提高轉動角速度才能夠提高初速度,這就要求在擊球時需要屈臂擺動來縮小轉動半徑加大角度,研究證明,引臂角度在75°~90°時,能發揮肌力最大值。
4.3 用動量矩守恆定律進行分析
根據動量矩定理推論,當和外力矩為零時,其動量矩保持不變,人在空中起跳擊球時處於騰空無支撐狀態,滿足動量矩守恆的條件。動量矩是向量,其方向為角速度方向。無論人體空中動作多麼複雜,其總動量完全由騰空瞬間的初始條件所決定。
扣球時,由腰、腹發力,下肢主動用力,在充分伸直加大轉動慣量的同時,沿人體橫軸產生一個向前的動量矩,根據動量矩守恆定律,人體上體也要產生一個相對運動,以加大揮臂距離,透過全身的協呼叫力集中於手上,這樣有利於加大擊球的力量。
5 落地
整個扣球完成最後一步的落地技術也很關鍵,成功的落地技術可以使運動員得以很好地自我保護。在擊球時運動員在空中手臂肩部較高,扣球結束後人體會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自然下落,落地的不穩定性使兩腳受力不均,單腳受力過重往往會造成腳踝或膝關節的損傷。只有儘量控制雙腳同時落地,且在落地時注意屈膝收腹,才能緩衝下落的力量,得到很好的過渡,也方便運動員進行下一個動作的快速轉變。
6 結語
排球扣球的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助跑以三步為佳,起跳以短時為宜,也不能太短,需要充分發力起跳,揮臂時遵循發力順序和技術動作的準確性,擊球時注意手型和觸球點,最後屈膝收腹安全落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要隨瞬時條件而隨機應變,掌握每個動作的力學原理,靈活運用,以期發揮更好的水平。在動作過程中應盡力避免錯誤和變形,防止受傷的發生。
隨著各國排球局勢的良性發展,我國排球也應充分重視,基於運動生物力學的理論,利用科學技術來推進排球的發展。例如三維測力臺、壓力感測器、三維攝影、影片分析等,將這些分析技術針對性的應用到排球扣球中,可以更科學有效地研究和分析技術動作,能夠給運動員和教練員提供更有理論基礎的科學有效的訓練,這也終將推進排球扣球技術及其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B].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黃金萍。排球扣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60-61.
[3] 劉京,徐亞龍,周佳彤,等。排球扣球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J].曲阜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2):116-118.
[4] 劉振忠,周靜。力學分析在排球普修課扣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運動,2014(4):55-56.
[5] 劉闖。生物力學在排球扣球動作技術中的應用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5):106-107.
[6] 劉沙菲。排球扣球動作的動力學分析[J].運動,2014(1):16-17.
[7] 朱文斐。排球扣球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理論與方法探索,2010(3):29.
體育研究生畢業論文:淺談籃球運動中的投籃技術
關鍵詞:籃球 投籃技術 持球方法 投籃點 協呼叫力 出手速度 球的旋轉 籃球運動 投籃命中率 投籃技術 投籃時機 心理素質 身體素質
一、前言
在籃球比賽中,決定投籃命中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投籃技術、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等。為此,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是提高投籃競賽水平的重要措施。籃球運動既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性遊戲,又是一個 現代競技 體育的運動專案。它能開發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修身養性,提高素質,開拓思路,在特殊複雜的環境下去掌握不同時間、空間條件下自身運動 規律和支配規律的各種技能與能力。 但是籃球運動中的投籃技術,我發現我們同學存在著許多問題,因而造成投籃命中率的.下降, 總結原因主要有三點:
1。同學們在以往的體育學習中,對籃球運動沒有興趣。
2。同學們在初中或高中階段的體育課上,沒有系統的學習籃球運動知識。
3。同學們在籃球知識學習中,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自身動作習慣的養成。同時老師也沒有與其糾正或是沒能及時糾正,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錯誤的動作。
二、研究物件與方法
2。1研究物件 我國中學生籃球運動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獻
查閱、蒐集大量的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依據。
2。2。2邏輯分析法
透過對文獻資料的閱讀對相關理論進行整理、邏輯分析得出結論。
2。2。3觀察法
透過籃球訓練及比賽中觀察得出相關結論。
2。2。4專家訪談法
三、籃球運動中投籃技術的分析
由於投籃的出手點一般低於籃圈的高度(扣籃及特殊的投籃除外),要將球投進籃圈之中,就必須有正確的持球方法、瞄準點、全身的協呼叫力、合理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規律性的旋轉、適宜的飛行弧線和入籃角度。
(1)持球方法 正確的持球方法是掌握投籃技術的前提,也是合理運用投籃技術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持球時,使球儘可能在手中保持穩定,便於和其它攻擊技術結合,有利於球出手時合理、準確地運用。以單手投籃持球為例,手腕後仰,掌心向上,五指 自然分開,指根及以上部位觸球,掌心空出(要能容納一顆弟蛋的空間),肘關節自然下垂,另一手持球的側上部,舉球於同側頭或肩的前上方位置。技術要點:持球或球出手引腕後仰時,手腕後仰角度越大,屈腕主動肌牽拉越長,則完成環節運動的條件越好,它有助於出球時均勻發力和球出手後的飛行弧線。
(2)瞄籃點 瞄籃點是指隊員投籃時的瞄準點,有了正確的瞄籃點能使隊員在瞬間目測出籃圈的精確方位和距離,從而決定相應的出手力量、出手速度、飛行弧線以及落點。技術要點:投空心籃的瞄籃點一般為籃圈前沿的中心點;碰板投籃的瞄籃點在籃板的正面。不論選擇何種瞄籃點,都應以既定的瞄籃點為參照,更要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練習,反覆體驗出手角度。
(3)協呼叫力 投籃出手用力是指投籃時身體各部位綜合、協調的用力過程,它是整個投籃動作的關鍵環節。以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為例,它是由下肢蹬伸對地發力,同時依勢伸腰展腹,自下而上發力,特別是藉助脊柱伸展的慣性促使下肢、軀幹和上肢連貫、協調配合,最後透過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柔和用力將球投出(球出手後手臂應有相應的跟進動作)。 任何一種投籃方法最終都是運用肩、肘、腕、指關節的協呼叫力達到的。
(4)出手速度 出手速度是指投籃的一剎那,身體各部位肌肉的綜合用力。利用手腕和手指的協調而使球出手進入空間執行的初始速度。其動作首先取決於身體的平衡、協調;腕、指關節的合理用力。但關鍵在於手腕的翻轉、屈抖和手指的彈潑等動作的柔韌性、突發性以及連貫性。
(5)球的旋轉 球的旋轉是依靠手腕前壓和手指撥動產生的。一般大都使球向後旋轉,這樣容易加大球的飛行弧線,減少空氣阻力提高命中率。
四、投籃技術中易範的錯誤及糾正方法:
(1)持球時掌心觸球,投籃動作不協調。糾正方法:練習時要注意持球手觸球的正確部位,並採用對牆投籃模仿練習,著重體會投籃動作要點。
(2)肘關節外展,手腕、手指僵硬,球的旋轉有些橫向轉動。糾正方法:對牆投籃,反覆練習瞄籃回收和出手動作。注意克服肘關節外展,手腕手指適當放鬆,使球后旋。 (3)投籃時出手角度太小,手臂前推。糾正方法:在投籃者前面站一人,雙手高高舉起,或拉一條適當高度的橫繩,幫助提高投籃的拋物線。
五、籃球基本技術——投籃
單手肩上投籃——它是比賽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投籃方法,是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跳起單手肩上投籃等技術動作的基礎。它具有出手點高,便於結合和轉換其它進攻技術動作,在不同距離和位置均可應用。
動作方法: 五指分開,手心空出,手腕後屈,屈肘持球於肩上(或高些),肩與身體、小臂與大臂、手與小臂之間的角度約90度,上體稍前傾,兩膝微屈,目視投籃目標。投籃時,用力蹬地,伸展腰腹,抬肘,手臂上伸、手腕、手指前屈,指端撥球,用中指食指將球投出,手臂向前 自然伸直。
動作要點: 投籃時要自下而上發力,抬肘,手臂上伸,接近垂直時,屈腕撥球,將球投出,全身動作協調,用力一致。
易犯錯誤: 持球時肘關節外展,手心觸球,出球時成推球動作。手腕向裡撇,無名指和小指撥球。
糾正方法: 強調大臂與地面垂直,投籃時抬肘向上伸臂,手腕前扣,食指和中指撥球。
投籃練習方法: 1。近距離定點投籃、慢速行進間投籃(初學者)2。兩人一組一球投籃,投籃後衝搶籃板球並傳球給另一人,同時揮臂干擾其投籃(消極防守)3。配合投籃練習(傳切、掩護、策應、快攻等)
六、籃球投籃技術口訣
(1)原地雙手胸前投籃 兩手持球於胸前,目視球籃中心點; 蹬伸翻腕連貫好,弧度適中球后旋。
(2)原地單手肩上投籃 翻腕託球於肩膀上,屈膝開立球對籃;蹬地抬肘指撥球,出手抖腕指撥球。
(3)原地跳起投籃 蹬地垂直向上跳,雙手舉球至肩上; 伸臂壓腕指撥球,動作協調保平衡。
(4)運球急停跳投 運接球后降重心,持球屈膝起跳快; 急停起跳銜接好,保持平衡出手高。
(5)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 一跨大步接住球,二跨小步向上跳; 翻腕託球舉球高,指腕柔和用力巧。
(6)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 一跨大步接球穩,二跨小步向上跳; 低手託球將臂伸,指腕上挑球前旋。
七、結論與建議
培養良好的投籃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它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系統的訓練過程。所以,籃球投籃技術的培養與提高,與技術、戰術、身體素質、智力多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夠實現。根據以上的分析,提高投籃命中率,我們可歸納以下幾點:
1。克服運動員的心理障礙,主要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增強自信心、自制力。
2。全面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掌握正確的投籃技術。
3。把握好投籃時機,選擇適合自己的投籃技術,從而達到更快、更高的命中率。
參考文獻:
[1]《淺談影響籃球投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 毛桂範 吉林 體育學院學報 1999。2 ;
[2]《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 徐麗英 貴州體育科技 1999。2 ;
[3]《提高投籃命中率的心理訓練》 張文武 瀋陽體育學術 1997。4 ;
[4]《淺析注意心理與投籃準確性》 趙宏明 遼寧體育科技 1996。6 ;
[5]《籃球投籃技術的力學分析》 程和風 內蒙古體育科技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