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短句畫面描寫匯合80句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關雎中用用興的句子是那幾句呢?大家清楚嗎?

 關雎短句畫面描寫匯合80句

起興,即託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這幾句都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關雎全詩賞析

《關雎》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⑩。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 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裡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配偶。

⑤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⑧悠:憂思的樣子。

⑨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絃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⑩芼:拔取。

賞析: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儘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物件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等內容,現在來學習關雎與蒹葭。

《關雎》

1、統領全詩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詩中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7.這首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愛情(對美滿生活,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8.詩中有許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疊句,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詩歌節奏感和音樂美(1分)

1.詩中寫河洲的水鳥,寫採摘荇菜,起什麼作用? 引起後文(或:起興作用)

2.詩中描寫感情波瀾的詩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3.談談你對“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她,把她當成知音、知己,和她相親相愛。

1、 對下列詩句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運用比喻手法,說明淑女、君子在河灘幽會,營造一種幽靜的氛圍。

B、“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兩句反覆使用,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以行動來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戀,十分生動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別指醒來和睡著,可見君子思戀之苦。

2、本詩所表現的內容是由愛情引起的相思之苦,運用的藝術手法是比興手法

3、結合你平常所學,談談你對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養的人 美麗善良純潔的女子

4、 詩中被後人常引用的名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詩經》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A、《蒹葭》選自《詩經·大雅》,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詩。(選自《詩經·秦風》,詩經裡的民歌屬於“風”。)

B、全詩重章反覆,一意化為三疊,具有音樂美,用韻先響後喑,先揚後抑,餘音繞樑,極具感染力。

C、全詩三章,每章八句,詩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體現出來。

D、本詩的每章都是先寫秋景,寫心上人路遠難尋。結尾卻用“伊人”一轉,似乎“她”就在面前,這裡寫的是一種想象。

2.思考:本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特點?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又起到什麼作用?

悽清而蒼涼的秋景 襯托人物內心的空虛惆悵之情

3、 詩中用反覆吟詠的形式創造可望不可及的虛幻意境;蘊涵熾烈相識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對全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第一章起兩句寫秋天的景象。這是從懷念者眼中寫出:他的眼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青蒼蒼的蘆葦,早晨的露水已經成霜,於是引起了他對伊人的懷念。

B、“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實寫之詞,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尋。

C、第二章第三章均為八句,所寫的內容幾乎與第一章完全一樣,但是感情均與前一章進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變化。

D、全詩一唱三嘆,委婉深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懷念之情。

1、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D )

A 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前兩句以悽清冷漠的景緻起興,形成一種沉鬱悲涼的氛圍,同時又暗寓了時間的推移。後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說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境,彷彿置身於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詩人訪求的物件,是美的化身,在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猶如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境和詩人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景物描寫,既點明瞭地點和景物,又點明瞭時節,渲染了一種蒼涼幽渺的氛圍和色調。

10、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 分)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悽清(或冷寂、蕭索、淒涼)的晚秋畫面。

11、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2 分)

對美好愛情(戀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嚮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2分)

全詩三章,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旋律優美(1 分),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為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看出他的什麼性格特徵?

答: 。

(3)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託物起興(比興手法)。②描寫深秋的景色,渲染悽清的氣氛,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設定背景。

(2)①他不顧霜露濃重,路途險阻、漫長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尋找意中人。②不怕艱難險阻,勇於追求愛情,感情執著專一。

(3)營造了飄渺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諧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

23.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個詩節的首句反覆詠歎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狀態,突出景物特點,渲染氣氛。

B.“白露為霜”句是寫黃昏白露凝結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寫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個詩節的第六句互為補充,分別從漫長、崎嶇、曲折三個角度表現道路的艱難阻隔。

D.三個詩節的最後一句,是寫意中人所處位置的變換:從水中央到岸邊,再到水中沙灘。

2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組成一幅清秋晨景圖,並籠罩著一種悽清的氣氛。

B.古詩中,“水”意象是離愁的.載體,因而“秋水”意象既實指自然景觀,又特指主人公悽婉惆悵的情感。

C.該詩所描繪的是秋季的景色,體現出寥廓悽清的特點。透過該特點襯托出主人公因熱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心情。

D.“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兩句在三個詩節中的重複,表現出主人公對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鍥而不捨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難而上的決心。

參考答案:

23.B 24.D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 )(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題:

⑴《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305 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⑵《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採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⑶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裡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裡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採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二、簡答

1、《詩經》中,常常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大都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請從課文中找出例子,並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2、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上沾滿霜露的景象,這一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悽婉感情的流露。

這首詩還描寫了河邊道路漫長險阻、地勢越來越高、迂迴盤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對意中人愛情的真摯和執著的追求。

3、比較《關雌》和《蒹葭》在寫法上的異同。

《關雌》著重於敘事,而《蒹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蒹葭》比《關雌》的情感韻味更濃郁些。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雌》“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於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的典範透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

正如教材中所說,“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反覆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奏,感受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豐富而複雜的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思鄉與愛國的矛盾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對戰爭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採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2)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軍訓時學了軍歌,大家還記得嗎?有一首很好聽的軍歌,叫做《說句心裡話》,聽過嗎?唱的是什麼啊?(學生答:想家)什麼人想家?(學生答:戰士),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嗎?(學生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種表達戰士思鄉的感情,我們現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麼更早的時候有沒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經·小雅》的《采薇》

二、朗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1.詩歌表達了什麼情感?

明確:戰士思鄉

由此引出詩歌的兩大主題:思鄉 戰爭(板書)

2.劃分段落

明確:123章寫集中寫思鄉,45章集中寫戰爭,6章寫歸鄉

3.前三章寫的思鄉的感情有什麼變化?怎麼體現出來的?

明確:1)逐漸加深

2)直接表現的語句:憂心烈烈 憂心孔疚

間接表現的句子:薇的變化(作 柔 剛) 時間的流逝(莫止 陽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聯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歌前三節詩句有什麼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

手法:詩歌前三節的語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複,只在句子的個別出換幾個字,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作用:內容上,透過反覆可以更加深刻地表達戰士戍邊遠離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嘆,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有利於情感的抒發

5.我們學習過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確:前三章整體上是賦,采薇是興

6.四五章描寫戰爭寫了什麼內容?體現什麼感情?

提示:寫戰爭一般應該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而本詩這樣寫了嗎?沒有

明確: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等細節,又用了“四牧業業”、“四牧騤騤”、“四牧翼翼”等疊音詞,用賦的手法,極寫戰馬之強壯,步伐之整齊,裝備之精良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鬥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7.結合前三章,說一說詩中對戰爭的情感、態度如何?

明確:既有自豪感,榮譽感,是出於保家衛國的愛國之情,又有無奈厭倦,是由於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苦難

8.最後一章寫了什麼景?什麼情?

明確:大雪紛飛,一個疲憊的戍卒孤獨的走在漫長的回家路上充滿了哀傷的感情

9.為什麼凱旋生還,還要傷悲?(討論)

明確:1)雨雪霏霏,載渴載飢,長路漫漫

2)對家人的擔心(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3)長久的戰爭造成的傷害

10.本詩的最後一章歷來評價很高,《世說新語》:謝公(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聖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試著賞析一下

鑑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彷彿親人難分難捨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麼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於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悽愴難言回家的路那麼漫長,誰理解自己這麼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評價:

1、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2、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3、“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景實悲

5、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四、小結

讀罷全詩,我彷彿看到了這個身心交瘁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拓展閱讀:采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髮。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於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覆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悽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透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匯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準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高頭大馬後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計程車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計程車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週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徵,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 (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鬥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衝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後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