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想看到自己想
人們總是希望看到他們感興趣的、符合他們想法的內容。無論是新聞、娛樂、教育、還是社交網路,人們都想獲得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資訊。這並非什麼新鮮事,但問題在於這種趨勢是否會對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造成影響。
人們往往想看到自己想
一方面,這種個性化和定製化的資訊呈現方式給我們帶來了便捷。透過搜尋引擎、社交網路等,人們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而且,這種資訊呈現方式還可以提高資訊傳播的效率,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種方法能夠讓人們得到更高效的資訊傳遞和互動。
另一方面,這種個性化和定製化的資訊呈現方式可能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首先,很容易出現資訊過濾的問題。當我們透過搜尋引擎等途徑來獲取資訊時,一些資訊可能會被演算法過濾掉,而這些資訊中可能包含了一些我們需要或者有益的資訊。其次,這種個性化和定製化的資訊呈現方式也可能會弱化人們的資訊獲取效率,因為人們將不能感知那些逾越了自己趣味、興趣的資訊。最後,如果讓資訊的個性化和定製化成為主流,可能會導致人們陷入資訊繭房,使他們的視野逐漸變窄,對外界的真實情況失去敏銳度。
雖然這種符合人們興趣、偏好和想法的資訊獲取方式讓人們感到方便和實用,比如 Google 的全球搜尋、Facebook 的年齡、興趣和性別的過濾資訊等。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這種個性化和定製化的資訊呈現方式是否真的符合最優選擇原則,或者說對人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綜上所述,以人們興趣為核心的資訊獲取途徑,在特定情況下對人們來說會帶來便利和舒適,但過度地將個人利益和興趣放在首位也會導致資訊獲取和社互動動過程中的主觀性偏差和社會悖論。人們必須開始認識到這種方法的一些潛在問題,以期能夠更科學地對待我們的資訊需求和趨向,同時獲得更具多樣性和深度的資訊。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