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情感的一段話_(表達內心情感的一段話)
前兩天,有話直說有多重要一舉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無數網友心生共鳴,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細數曾因說話拐彎抹角而遭的罪:
“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偏偏要繞一大圈。”
“天天讓別人猜,好好兩個人就是這樣走散的。”
“有事情就直說,別人沒你想的那麼玻璃心。”
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每天都有無數的人路過,無數的事要處理,無數的麻煩要解決。
世故人情之間,有話直說才能明白做人,清楚做事。
故作深沉,每句話都要讓人捉摸不透,到頭來浪費時間,也徒費心力。
誠如一位網友在評論中所說:“人們喜歡清晰簡單的東西,不要因為含蓄,而錯過生活,錯過愛。”
人這一生,最高的情商不是為所謂體面而極盡委婉之能事。
而是有話直說,並且好好說話。
有話直說,是對他人最大的尊重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參加一位牧師的演講。
開講不到3分鐘,馬克·吐溫就聽出這位牧師是想讓大家捐款,只是不好意思明說,於是一個勁兒地述說貧苦人家的悲慘故事。
起初,馬克·吐溫被牧師的故事打動,一邊取手帕抹眼淚,一邊打算上前捐款。
然而30分鐘過去了,牧師依然滔滔不絕。
馬克·吐溫逐漸聽得厭煩,時不時望向會場的大門,心想演講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最後牧師足足講了一個小時,自以為鋪墊充分,這才請大家上前募捐。
而馬克·吐溫早已沒有捐款的心思,甚至還出於報復心態,愈發拒絕募捐。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有求於人在所難免。
但很多時候,真正讓人難以接受的,不是一個請求有多麼為難,而是明明知道對方很忙,卻依然選擇浪費彼此時間。
心理學中有一個“超限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不斷吊胃口,超過一定限度後,便會意興索然甚至產生逆反心態。
在這個爭分奪秒的時代,超限效應的滲透更為明顯。
每個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刻,都可能因為一次拐彎抹角的對話,瞬間崩潰不堪。
喬布斯曾說:
“和優秀的人共事的最大好處,是不用在乎所謂的體面,大可以有話直說。”
事實上,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脆弱敏感。
因此,不要總覺得別人是玻璃心,任由一句話就能講明白的事,成為曠日持久的糾纏。
人生苦短,時間寶貴。
有話直說,是最高效的溝通方式,也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有話直說,才能避免彼此消耗
知乎上有位網友埋怨男友的不解風情:
一起在餐廳吃飯,她讓男友把盤裡最後一條魚吃了。
但她心想自己說過這魚好吃,男友應該會很寵溺地把魚夾到她碗裡。
讓她沒想到的是,對方真的就自己吃了。
出差返回上海,男友說過來接她,她嘴上說不要,說自己辛苦一點沒關係,心裡卻覺得他若真心在意,肯定還是會來接自己。
可男友真的就沒來接她,她一個人拉著行李箱擠地鐵,一路上怨氣滿滿。
她說:“他如果真的在意我,又哪裡需要我事事明說。”
高贊評論這樣回覆她:
“你眼中不夠在意你的人,曾為你一句話,冒著瓢潑大雨,穿越大半個城市,渾身溼漉地來到你面前。
他還是曾經那個他,你又何必吝惜一句話?”
深有感觸。
古人們常說,未盡之言,有無窮之意。
中國人的文化與性情,總帶著些含蓄的底色,追求一種心有靈犀式的委婉默契。
彷彿任何關係,惟有做到“我不說,你也懂”,才是真感情。
倘若是“我說了,你才去做”,便不算真正的關心。
殊不知,沒有誰與誰的人生能夠完美交織,許多感受和遭遇終究只能冷暖自知。
一段要靠蛛絲馬跡的細節、欲言又止的情緒維繫的相處,註定是人生的消耗品。
《奇葩說》辯手黃執中說:
“我們中國人說話都只講三分,剩下七分用猜的。
猜來猜去,都在用真心猜真心,錯過好多心,這又是何苦?”
任何關係,哪怕靜水流長,也有漫漫波紋。
你不說,我不說,以為彼此都懂,最終誰都不懂。
與人相處,有話能直說,事事有迴響,才能一起走過更長遠的時光。
有話直說,是積極的態度
有人問:“有話直說,得罪人怎麼辦?”
但其實,坦率直言並不等於口無遮攔,不知分寸。
《論語》中說:“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與人相處的正確態度,不是諱莫如深,也不是思想裸奔。
而是心口一致,說話坦率得體,讓人如沐春風,溫暖豁亮。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次他作為會議主講,整個過程下來,他自認為狀態不錯。
可會議結束後不久,他收到一位員工的郵件。
郵件中提到,達利歐講了很多無關瑣事,影響了開會議程。
他推測,達利歐會前沒有充分準備,導致論述時邏輯混亂,東講一處,西講一處。
面對這封帶有批評口吻的郵件,達利歐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欣賞這位員工。
一方面,他坦率自信,對領導做得不好的地方,敢於直言不諱。
另一方面,他沒有在會上打斷自己,影響會議程式,而是透過郵件指出問題,讓人更容易接受。
後來,達利歐藉由這封郵件,改善會議形式,大大提升了溝通效率,而發這封郵件的員工也得到領導層的重視。
作家韋斯托說:“有話直說是人生最積極的態度。”
好好說話,其目的是把話說出來,否則,任何的語言藝術都無從附麗。
一件事情,不會因為說話拐彎抹角就得以解決。
坦承直言,把問題擺上檯面,才能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法。
遇事一言不發,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並非高情商的表現,而是對彼此的敷衍。
心中有慮,言之有物,以最舒服的方式切中聽者的需要,才是真正高階的處世之道。
有話直說,是情商,更是一種能力
作家顏醬有句名言:
“學會有話直說,對於含蓄慣了的中國人,也是一種卓越的才華。”
在這個任何機會都要主動爭取的時代,坦率說出內心想法,才能有所作為,受人尊重。
說話扭捏遮掩,做事畏首畏尾,反而讓人覺得能力缺失,底氣不足。
日劇《半澤直樹》中,近藤是一位被總行下放的銀行職員。
在新的業務部裡,領導覺得他在總行呆過,便讓他負責銀行借貸的流程工作。
雖然不滿於這樣的安排,但近藤覺得自己剛被總行棄用,如今直言拒絕,更可能引起新領導的反感。
很長一段時間裡,近藤在不喜歡的崗位上任勞任怨,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更不敢拒絕無理的請求。
原以為這樣能再次得到重視,豈料大家依然嘲笑他的懦弱無能,將他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
近藤這才明白,透過壓抑內心想法而痛苦維持的人設,根本換不來認可,倒不如直抒胸臆,才可能做出些改變。
於是,他主動提出要負責自己擅長的財務審計,並拒絕任何關於貸款流程的委託。
起初他也擔心這樣會讓大家討厭,但事實上這根本沒在部門內引起什麼波瀾。
反倒是他坦承內心想法後,不再像以前那樣畏首畏尾,工作狀態也大有改善。
很快,他發現財報中一處錯誤,為公司避免了一筆鉅額罰款。
他本人也透過這件事,展現了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重視。
《窮查理》中有句話:“成功永遠屬於那些敢於說出自己渴望的人。”
害怕被討厭,擔心被拒絕,滯留在安全距離中諱莫如深,到頭來只能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畢竟這個世界欣賞的,不是你謹小慎微、害怕說錯話的樣子,而是你有話直說、敢於擔當的能力。
行走世間,許多事情成與不成,往往不過三言兩語。
言其所思,行其所言,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方可成就更好的人生。
▽
胡適和黃侃曾有一次公開討論:如何拒絕一項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黃侃尋思良久,終於想到委婉拒絕的說法:
“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
胡適則不假思索,道出極其簡單的三個字:
“幹不了。”
臺下師生一愣,隨即掌聲雷動。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那麼多糾結和考量,凡事說開便明瞭,不說便亂了。
每一次壓抑不言的含蓄,都是自我消耗;每一次顧盼左右的遮掩,都是彼此疏遠。
往後餘生,拋卻多餘的鋪墊,迴歸做人做事的本質。
說話不扭捏,有事不遮掩,才是最輕鬆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