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婦預產期超過4天,送醫院剖腹產驚呆所有人,丈夫:前世造孽
懷胎十月,千辛萬苦。2020年3月14日,忐忑不安中,36歲的劉嫚在鎮衛生院接受剖腹產,孩子過了預產期4天。然而還沒出產房,醫生的一聲尖叫頓時讓所有人驚呆了:“孩子到底是男還是女?”這位經驗豐富的產科醫生,從醫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嬰兒6.5斤,體重正常,但生zhi器卻似乎是男女混合,耳朵畸形,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一家人手足無措。
劉嫚來自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2016年,劉嫚經人介紹與丈夫孫浩組成家庭。丈夫離過一次婚,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好,但劉嫚也離過一次婚,且33歲所以也不挑剔。有過失敗婚姻的兩個人特別珍惜彼此,決心要好好一起過一輩子。2017年兒子出生,給夫妻倆帶來無盡的喜悅。2019年夏天,劉嫚又懷孕了,夫妻倆盼著能生下一個女孩,兒女雙全湊成一個“好”。
由於劉嫚已經36歲,夫妻倆都格外小心,定期去縣醫院孕檢。可是到了2020年1月,新冠疫情嚴峻,尤其是他們所在的龍港鎮確診病例全縣最多,該鎮實行嚴格封閉管理,劉嫚無法繼續孕檢,便安心在家養胎待產。可是到預產期了,劉嫚卻還沒有絲毫生產的跡象,第四天一家人著急了,丈夫趕緊到村裡開證明,到鎮醫院檢查後,醫生發現羊水減少。劉嫚沒有選擇只能剖腹產,沒想到孩子產出後卻很不正常,生zhi器畸形,耳朵畸形。
“肯定治不好,活著也遭罪,算了吧”“估計養不活,聽天由命吧”出院後回到村裡,親戚鄰里七嘴八舌。“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從沒想過放棄,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不給治療,良心一輩子過不去!”劉嫚哽咽著,小傢伙似乎知道媽媽的心,眼睛盯著媽媽。其實孩子出生之前夫妻倆就給孩子取好了名字,叫福康,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有福,可沒想到老天偏偏不如人願。
劉嫚腹部刀口稍微癒合後,心急如焚的夫妻倆立即帶著孩子,拿著證明,經過層層關卡轉往縣醫院,但沒想到縣醫院的醫生同樣驚呆了。“幾十年沒見過這樣特殊的病例,縣醫院根本沒辦法”,醫院會診後建議他們帶孩子去武漢,然而此時武漢封城,加之劉嫚腹部刀口疼痛,一家三口只能暫時返回老家。
小福康的上顎發育不健全,未完全封閉,不會自主吮吸母乳,劉嫚只能用奶瓶一滴一滴地喂,稍微量大快一點,孩子就會嗆奶。“餵奶比繡花還要仔細,奶嘴用針扎很小很小的一個洞,看孩子這樣吃奶,別人都說肯定養不大,我也擔心,可寶寶特別頑強!”劉嫚說半瓶奶要喂一個小時,奶冷了又熱,熱了又冷,一個母親的耐心全部融化在那小小的奶瓶之中。
4月疫情得到控制,武漢解封,劉嫚和丈夫滿懷希望帶著小福康去了省城醫院。可是一通檢查下來,夫妻倆卻從頭涼到了腳,醫生告訴他們孩子的病要去北京才能治好,不好說,但估計最低得好幾十萬,這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孫浩第一次婚姻是在網上談的,打工攢下的錢全被騙走後,人卻不見了。劉嫚婚後懷孕生娃無法打工,全家就靠孫浩一人做木匠維持生活,但今年疫情孫浩沒活幹,拿出幾萬都難更別說幾十萬。
“不曉得造了什麼孽,我們兩個大人都好好的,之前孕檢也好好的,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孫浩一臉無奈、愁苦和不解。村裡人背後說他們生了個“陰陽娃”,一家人都抬不起頭。孩子出生後他就不敢再和村裡人聊天,怕別人好奇地問這問那。為了攢錢帶孩子去大醫院看病,他不分白天黑夜四處做工,才39歲卻已愁白了頭。
給小福康看病現在是全家最大的事。福康奶奶奮力地洗刷著紅薯,想趁天氣好打些薯粉賣,這比直接賣紅薯可以多賺三幾百元,但洗紅薯,打薯粉繁瑣費力。老人是個苦命人,拉扯大幾個孩子,小兒子30多了因為窮還沒成親,二兒子結了婚卻也是翻來覆去,好不容易安穩下來卻又生下這樣一個孫子,老人急得日夜睡不著。省城的醫生說有辦法,她就拼著命幫著攢錢,只是年紀大了,洗了一天的紅薯,冷水浸得全身骨頭痛。
“孩子命硬,好幾次發燒咳嗽,我們帶去醫院,可醫生都不肯收治,只能自己買點藥,真怕孩子熬不住,但孩子都挺了下來……孩子這麼頑強,我們做父母的就更不能放棄!”劉嫚眼裡閃著光。因為小福康身體特殊,相關部門也不敢給他打防疫針,至今接種本還是一片空白。
現在小福康9個月大了,270天寶寶僅僅只長了還不到1斤,但他就像沙漠裡的一棵仙人掌頑強地活著。第二次去武漢後,醫生建議要儘早去北京治療,越小手術對孩子恢復越有利,小福康父母想把握住孩子重生的機會,讓他像哥哥一樣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