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人情冷暖(人和人相處的人生格言)
梁實秋說過一句話:
“中年人的妙趣,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活在這個繁雜的人世間,磕磕絆絆不斷,一轉眼就到了中年。
肩挑事業家庭兩副擔,上要為父母盡孝道,下要為兒女忙三餐。
人到中年不會萬事休,往後的路,也並不好走。
心中有恩,口中有愛,眼中有人,成熟和智慧同至,生活才會過得美滿順意。
心中有恩
林清玄曾說過:“我願世世常懷感恩之心,我願生生常存善念之情。”
一個人自從有了生命,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裡。
如果沒有大自然和社會的服務保障,你即使有天大的本領,也很難生存。
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對萬事萬物都心懷感恩。
因為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人和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2017年10月,驚悉阿根廷前足球隊管理員,83歲的馬克西離世時,梅西正打算從巴塞羅那趕往布宜諾斯市,參加世界盃足球預選賽。
想到2007年美洲盃期間,馬克西不僅在工作上兢兢業業,把每位球員的球鞋都刷得乾乾淨淨,而且在生活上也如家人一般時時給自己以提醒和照顧,梅西便非常難過。
打聽到老人葬禮的準確時間後,他決定提前一天返回祖國。
葬禮儀式上,梅西向老人遺像鞠躬,又掏出美洲盃亞軍獎牌,放到了老人遺體旁。
最終,這枚極有紀念意義的獎牌,隨馬克西一起下了葬。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知恩感恩。
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無論現在是窮還是富,都要永遠記住,曾不圖回報幫你的人。
很喜歡《你心柔軟,卻有力量》書中的一句話:
“最大的感恩是,我們是生而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
一個人懂得感恩,就能憑藉情的溫暖,找到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泉。
人活到中年十分不易,要學會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他人的陪伴,感恩苦難和逆境的歷練。
心中有恩的人生,即使不能絢爛奪目,也能心情平和。
口中有愛
樊遲問仁,孔子答:“愛人。”
仁者愛人,是儒家倡導的處世準則。
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就能化解一切苦難。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愛,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
看過一個訪談:
2002年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和夫人向母校捐款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捐款,此前,還多次向母校捐助,累計捐款超過了1000萬元。
崔院士說:“衣服只要乾淨,穿在身上舒服就可以,夾克的拉鍊到現在還沒壞,為什麼要換掉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青年學生,都有一個思想成長的過程,在困難時期得到幫助,對他們思想很有用。
“我資助的學生中有個女孩,自己還在受資助。她卻在支教中,透過勤工儉學,每月拿出200元,去資助別人上學。
這樣的傳遞豈不溫暖?做這樣的事情,才讓我體味到人生最大的快樂。”
彎下身子幫助別人站起來,不僅僅是人格的錘鍊和昇華,還能把愛和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你綻放善意助人的花朵,不僅快樂了自己,也愉悅了他人。
畢淑敏在《幸福的七種顏色》一書中寫道:“真正的愛,不是誘惑,是溫暖。”
人和人之間,愛都是相互的,你敞開心門關愛他人,他人也會真心愛你。
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每個人都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眼中有人
演員張嘉益和孫浩是同鄉,兩個人年齡相仿,論成名,孫浩要比張嘉益早。
早在20世紀90年代,孫浩就登上了央視春晚,以一首《中華民謠》紅遍大江南北。
而同期的張嘉益,還名不見經傳。
直到2009年,40歲的張嘉益,才憑藉電視劇《蝸居》走紅
而這時的孫浩,卻因唱片業不景氣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從。
張嘉益就勸他:“跟著我全職演戲吧,徹底當個演員算了。”孫浩欣然答應了。
很快,張嘉益嚮導演推薦,起初導演因孫浩不是科班出身,並不同意。
但在張嘉益全力遊說下,才讓孫浩出演了《懸崖》裡劉魁的角色。
這部劇讓孫浩得到了廣泛關注。
此後,張嘉益又帶著孫浩,出演了十餘部劇,孫浩也逐漸成長為實力派演員。
談起張嘉益,孫浩從內心裡感激:“嘉益哥是我生命中的伯樂和貴人。他是幫我開啟演藝大門的關鍵一人,讓我得以延續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古人說:“苟富貴,勿相忘。”
如今,這話說起來容易,做到的人卻不是很多。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旦自己發達了,就會飛揚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裡。
對不如自己的人,往往不是出手相助,而是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而張嘉益,在自己事業起來之後,沒有忘了拉同伴孫浩一把。
讓他從一名落魄的歌手,成長為一名著名的演員。
什麼叫目中有人?這就是。
一個人越發達的時候,看得起、願幫助比自己弱勢的人,就越能彰顯其真實的人品。
電視劇《裝臺》中,有一句臺詞說得好:
“其實這人呀,就是你給我裝臺,我給你裝臺。”
俗話說:“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
世事無常,人的一生中都會登上高峰,也會遇到低谷。
今天你給他人“裝臺”,如果哪天落寂,別人也不會給你“拆臺”。
普拉圖斯說:“智慧的獲得,不在於年歲,而在於品性。”
人到了中年,經歷了酸甜苦辣,對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有智慧的人,無論他受到多大的磨難,都不會失去善良的本性。
你為人處世的態度,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心地善良,多去幫助別人,多為他人考慮,行善利他,必有好報。
人到中年恰如秋,靜品歲月似水流。
做人有良心,處世有聰慧,你的餘生,就會只談精彩不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