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其實是在保護你
▲“檸檬心理&騰訊音樂”聯合制作播出▲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可以說與我們時常相伴。
就像第一次在公司年會上發言,第一次參加面試,第一次接手毫無經驗的工作等等,在面臨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情景時,你可能就會感到緊張,手心微微發汗,心跳加速,這其實就是焦慮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
不過這樣的焦慮是正常的,一般來說,當事情結束後,你的焦慮情緒也會隨之消失。
但是一旦焦慮過度了,就很容易導致各種問題。
小張剛剛入職一家公司,作為新員工的他,對待工作事無鉅細,生怕出任何紕漏,也因此常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休息。
一天晚上他加班到十點鐘才準備好第二天需要送出的重要材料,疲憊不堪的小張回家躺在床上不停的刷手機,試圖將一天的勞累都清空。
但他卻突然感覺不對勁,越刷手機越感覺緊張,神經緊繃得像根皮筋,手腳變得冰涼,心跳快得不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他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很害怕身體出了什麼大問題,所以馬上打車去醫院,做了多項檢查後,醫生表示他的身體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十分強壯。
可小張不相信醫生的話,第二天請假跑了多家醫院,幾乎所有醫院診斷結果都是一樣沒有任何問題,最終有位醫生結合了小張的症狀給出了結論:小張出現的症狀,也許是焦慮情緒在作祟。
可以看出,情緒與身體反應是互相影響的。
當你出現了一些身體反應,卻又查不出毛病,那就意味著你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問題了。
只要你能及時調節好情緒,就有利於避免情緒帶給你的負面影響。
這邊,我也給大家提供幾個應對焦慮的方法和思路,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1.正確認識焦慮
首先我們要對焦慮這種情緒做一個重新的認知。
其實焦慮於我們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
當大腦預判到即將來臨的危險時會提前做出反應,告訴身體要緊張起來,抵抗即將到來的風險,這時候身體上就會做出一些反應:
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隨時做好了抵禦危險的準備。
瞭解到這一點,大家便可以消除一部分對於焦慮這個詞的偏見,因為焦慮的存在其實也是為了保護我們。
2.嘗試與焦慮和諧相處
重新認識了焦慮之後,我們便可以試著與之相處而不是極力地要排除掉它,因為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最忠誠的守護者,它以最直觀的方式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
就拿小張為例:
焦慮的來臨看似讓他在那漫長的幾分鐘之內受盡折磨,但卻沒有對他的身體造成任何器質性損傷。
相比於心髒病、高血壓等重大疾病,焦慮以一種更溫和的方式提醒小張:
最近加班太多了,工作壓力過大了,要休息休息調節自己。
這麼看焦慮更像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提醒我們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3.接納焦慮情緒,從而減少恐懼感
有人會問,我能明白焦慮的出現是在保護我自己,但我感受到的恐慌也是真實存在的,如何抵抗這種恐懼呢?
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抵抗焦慮這個思路其實並不可取,抵抗焦慮相當於自己與自己鬥爭,只會陷入惡性迴圈,相反我們應該去接納它。
在《焦慮者的自救手冊》這本書中,提出一個很好的觀點: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當我們恐慌時,要多提醒自己這幾分鐘過去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所以就順其自然,讓它發生,繼續做我們應該做的。
希望大家都能夠重新認識焦慮這種情緒,不再將其視為敵人,而是更好地接納焦慮,利用焦慮,最後蛻變成更好的自己!